孩子的自律,根源在于父母。
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用心培养,孩子想不自律都难。
十岁的小侄子因为写作业时偷玩手机,被嫂子狠狠教训了一顿。
但是还没十分钟,他就又开始东张西望,摸摸这摸摸那,吃点儿零食喝口水。
我逗他:“还不快写,一会儿你妈又得训你。”
没想到小侄子叹口气说:
“唉,我也想快点写,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啥也不动,姑姑,你说怎么才能像我妈说的那样,做个自律的小孩?”
看着小家伙眉头紧皱的样子,我也不禁陷入沉思。
是啊,关于自律,相信很多家长都没少教导过孩子。
什么“自律的人生才自由”;
“自律的程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差的是整个人生”;
......
这样的大道理讲了一堆,有时孩子似乎也听懂了,可日常生活中依然改不掉作业拖拉,晚睡晚起,喜欢玩游戏的坏习惯。
为什么不管怎么说,孩子都学不会自律?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不想自律,而是孩子缺乏对自己的控制力。
有人说,教育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成年人才明白的道理去说服孩子。
曾经的我也是这样,为了让儿子作息规律,我对他说:
“早睡早起才能身体好,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为了让儿子认真学习,我教训他:
“写作业不要三心二意,要干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须专心。”
儿子满口答应着“对对对”、“是是是”。
可一看起动画片就忘了睡觉时间,一玩起游戏就把作业抛在脑后。
我才发现,自己竟然用成年人花了很多时间,吃了很多亏才懂得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自律。
其实,孩子能否自律并不取决于他们是否明白道理,而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自控力。
关于自控力,大家一定听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当一群孩子面对棉花糖的诱惑时,那些能够控制住自己忍耐不吃糖的孩子,长大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学习成绩都更优秀。
心理学家们由此提出了“延迟满足”的概念:
当一个孩子面对诱惑时,如果能控制自己克服困难,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那他长大后将更容易取得成功。
其实,自控力并不仅仅是一种延迟满足能力,它还包括你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欲望的控制能力。
一个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即使明白自律的重要性,也很难做到自律。
比如他会自己安排好学习计划,却没有一次能顺利完成;
向父母保证不乱发脾气,可遇到一点小事还是控制不住情绪;
或者每次犯了错误认真悔过,下次同样的事情却依然照做......
对于孩子来说,自控力就像在无形中控制他们的“秘密武器”。
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处处都在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