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常常对着眼镜仔发飙,做错题目会指责:“数学为什么错了六道题?你真的努力了吗?你怎么这么笨!”面对孩子糟糕的成绩单,也会斥责:“你怎么这么不成才,你爸的同事都在问你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了,我哪好意思说,我儿子可能找不到好学校读。” 眼镜仔在妈妈的打骂中,有一个他自己也许都没有察觉的习惯。在被训斥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弯腰驼背,只敢盯着地面。家教老师只是帮他指出一个非常小的瑕疵,他也会反应剧烈,肩膀拱起来,将背弯成弓形,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眼镜仔对妈妈言语的恐惧,甚至已经变成了条件反射的动作,他心里的苦,估计更甚。父母爱着孩子,但却常常无意识的用言语一遍一遍抽打着孩子的心,让孩子备受摧残而不自知。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经常对你奚落指责、冷嘲热讽,会不会导致子女不自信。”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无不让人心生疼惜。“为什么还要一次一次贬低我,现在我连家都觉得是一个恐怖的地方。”“我也是这样,总期待别人的肯定,如果事情做得不好,我好久都走不出来,我觉得真的很难也很累。”孩子本应该带着父母的爱一路向前,但是这些隐形的“暴力”却让孩子的心无比脆弱、千疮百孔。这样隐形的“暴力”,让亲子关系岌岌可危,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无法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也无法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从而自我否定、自我怀疑。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只会一点点地消磨。孩子不仅无法如父母期望的那样发展,甚至有可能走向期待的反面。心理学有一个南风法则,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用在亲子关系中也是一样,温暖的话语才能吹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理解、包容与爱。 将三个孩子送到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陈美龄,她就是这样。总会耐心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认真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需求。有一次,她带两个儿子走路回家,大儿子一直吵着要妈妈抱。但那时,她手上还抱着玩累了的二儿子,实在没有办法抱两个。眼看着晚餐时间差不多要到了,儿子又缠着她一直要抱。也许有些父母会斥责孩子:“你是哥哥,自己走一下。”或是:“妈妈抱着弟弟呢,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但陈美龄却没有训斥孩子,而是对他说:“宝宝累了吧,妈妈也是呢。怎么办呀?我们在这儿稍微休息下好吗?”她拉着孩子在长椅上休息了一下,最后与孩子一起走回了家。她说,与其训斥孩子,让孩子在路边抽泣,或是让他发脾气到处跑,危险地冲出马路。不如理解他的感受,休息一下,让他知道妈妈懂我。心理学家海姆‧吉諾特说:“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 温暖的理解和包容,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自己是被尊重、被爱的。温暖的沟通也帮助父母了解了孩子的需求,明白了孩子的感受。让父母走进孩子的心中。而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也会为他们做出很好的与别人相处的示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同理自己、同理他人。这样父母才更容易,点燃孩子的动力,发掘他们的能量,让他们变得内心丰盈、强大、自信而坚强。这样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心中才有满溢的能量,学会爱自己也懂得爱别人。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也许父母在生活中有许多的焦虑,对孩子也有着各种期待,有时,不免会着急了些。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用话语表达出来。只有好好说话才更容易走进孩子心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心理学教授贺岭峰说:“父母的第一要务,是保持好的亲子关系,这样你对他的影响就在,如果亲子关系断裂,那你就不再对他拥有影响力。”孩子从父母言语中获得的尊重和安全感,也将让他拥有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更好地面对未来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