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会表现为:当朋友有困难时,喜欢帮助朋友;喜欢帮助比自己不幸的人;对有时伤害自己的朋友,能够原谅他;喜欢为自己的朋友办事;对受伤、生病的朋友,自己喜欢表示同情,等等。
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道德感的基础。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成人们总是认为只要尽自己所能地给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这便是对幼儿最高层次的照顾和关怀,其他的事情就不需投人太多的精力和关怀。以至于忽视了幼儿是否具有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这种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大多数孩子缺乏爱心,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师长,更不懂得回报他人的爱,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同情心对幼儿的道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进而见诸行动给予相应的关怀、支持和帮助。
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同情、分享与一个人的认识、态度、动机、行为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陈鹤琴先生的道德观认为,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有层次的,是要注重实效性的,特别是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以“互助”为基本目标的。
对幼儿来讲,首先要启发他们超越“自我中心”,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下走出来,他就可以和朋友之间建立互助互利的合作态度,为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幼儿交往的活动中,可以从交换、分享快乐开始,对幼儿进行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道德行为教育。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教育幼儿学会同情与分享呢?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同情心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很随意地就过去了,而有些事情,需要教师把握住这些细小的教育契机,从身边的小事和现实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随机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胜过单纯抽象地向孩子灌输爱的教条。其次建立同伴间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让幼儿学会正确的关心人的行为方式,让班级有一种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幼儿长期处在一个这样相互关心、友爱的氛围中,他们的同情心、分享、友好、谦让等方面都比其他同龄人要强的多。老师还要注重自己言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平时应尊重和关心孩子,平时我们教师之间也应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多说几句“谢谢你”等话;成人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教师要注意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02善于发现、保护幼儿的同情心、分享意识同情心、分享意识强的幼儿能够觉察别人的困难、需要,能产生同情的情感与分享的行为,这正是孩子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应加以保护。幼儿富于想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表示同情,甚至玩具狗掉在地上孩子也会一边帮它揉一边说:“摔疼了吗?我帮你揉一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