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口病?
顾名思义,手足口病是一种会导致手、足、口,臀部,有时候也包括生殖器溃疡的感染的一种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疹,手足的斑疹、斑丘疹和囊泡疹。
说起手足口病的发现,还有一个长长的历史:1957年,在新西兰出现了许多小孩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且伴有发热的病例,首次报道了手足口病。
谁是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怎么感染?
婴幼儿往往通过接触手足口病感染者的体液而感染,如鼻部的粘液,口腔的唾液,溃疡中液体以及粪便。
感染者什么时候最具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感染者在发病后的第1周从呼吸道传播感染性最大,可持续2-3周。一般情况下病毒从口咽部排出后存活不过4周,但可在患者的体内可以存活数周甚至数月而持续排出病毒,3-5周仍然可以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手足口病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1. 肠道病毒进入机体后,在下游肠段和咽部的黏膜下淋巴组织中复制并扩展至区域淋巴结。
2. 病毒在这些部位再次进行复制后播散至全身,形成“轻微的病毒血症”,进而导致网状内皮组织和多脏器(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肝脏和皮肤)的感染。病毒在这些部位的复制也是造成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的原因。
3. 病毒在播散部位进一步复制,导致“重大病毒血症”,这种情况可持续直至宿主产生类型特异性的抗体。肠道病毒在器官组织中的复制可导致感染细胞死亡,伴炎症和坏死。
怎么知道宝宝可能患上了手足口病?
首先,手足口病往往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这点很重要!有小宝宝爸爸妈妈要提高警惕!
感染了病毒之后,并不是马上发病。病毒会先在体内潜伏起来,潜伏期可达2-10天,但更多地是3-5天。潜伏几天之后,感染者才会突然急性起病,但在潜伏期间却没有什么征象。(真的狡猾!)一旦发作,将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40℃),局部出现口痛,口腔黏膜能看见散在丘疹、疱疹或溃疡,在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更多见,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之后,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丘疹、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这些丘疹、斑丘疹和疱疹在手足部分布较多,掌背面均有,数量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也有部分病例(大约8%)皮疹表现不典型,比如皮疹只发生在单一部位或者仅表现为斑丘疹。
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应该怎么处理?
由于手足口病本身是病毒感染,而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感染本身是不需要特别处理的,发热一般2-4天内就会自行消退,整个病程持续10-14天左右。
但在这一期间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退热和缓解疼痛。我们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也可以选择含有退热药物的复合制剂,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选择它的原因主要是口感好,容易被婴幼儿接受。
特别提醒:不要给小于18岁的儿童使用阿司匹林,这将增加瑞氏综合征等严重情况的风险。
同时,在患病期间,口中的溃疡会导致吞咽疼痛,因此有些患儿可能不愿意进食或饮水。为了预防由于发热、不显性失水的增加而出现脱水,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液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们可以选择一些冷的食物来减少宝宝吞咽时的疼痛感,如棒冰或冰激凌等,较大的儿童还可以吃一些软的食物,如布丁或果冻等,也比较容易吞咽。
手足口病怎么预防?
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您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有:常用肥皂或洗手液来洗手,即使在您的孩子好转后也应该坚持,教会孩子常洗手,尤其是在如厕以后。
保持家中清洁经常对桌面、孩子们的玩具和儿童可能接触的其它物品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