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高质量的亲子阅读?
1.高质量的亲子阅读,不是陪读,而是共读。
很多家长对于亲子阅读的理解,还停留在自己把绘本中的故事读给孩子听,顺便再告诉孩子故事中包含的道理,由此就完成了亲子阅读。
亲子共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独立的阅读能力。
因此在高质量的亲子共读中,不单单是父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才是阅读的主角,要多给孩子思考、表达和做出情绪反应的机会。互动过程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尽量让说的人是孩子,读的人是孩子,反应的人也是孩子,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达到高效陪伴、有效阅读的目的。
2.兴趣切入,因势利导
一本书,孩子读得津津有味,而大人觉得好无聊,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成人与孩子的生活经验、阅历、基础都不一样,当然喜好不同。
在亲子阅读中,家长首先是要做兴趣点燃者。孩子喜欢什么书,怎么能够让孩子爱上阅读,这些都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去因势利导。
所以家长要非常清楚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智发展特征,在孩子对阅读还没有形成固定习惯的时候,进行培养并监督,让孩子能够真正形成影响一生的好习惯。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与孩子形成互动,共同讨论、分享阅读感受,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世界中去。
对孩子来说,故事情节都是编好的,他们有权利不喜欢某个情节。因此,多问一问孩子对于这个故事的看法,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开端。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在肯定孩子的基础上,也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加开拓孩子的思路,形成互相启发、互相赋能的良好阅读氛围。
3.与日常生活链接
亲子阅读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并且能够跟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发生链接。我们跟孩子共读,是为了亲子阅读的时光对孩子对我们自己变得有意思起来,是为了和孩子之产生阅读的激发,并且产生愉悦的情绪,这才是我们所说的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孩子阅读绘本的过程,也是与成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亲子阅读,家长更容易与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家长不应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也不应是权威的讲述者和评判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父母的热情和态度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阅读兴趣。
大量的研究和数据表明,三岁之前的孩子基本上是未社会化的,他们的生命链接主要是他的亲人,交往需求是同伴交往需求,是比较少的。孩子到了3岁左右开始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开始更多跟同龄的小朋友建立关系,有了同学、有了一定的接触,但小朋友的关系是松散的,是短时间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