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妨从这4句话开始

资料更新:2023-04-03
浏览次数:47
即便不能满足孩子,或是孩子做出错误行为时,也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很重要,我理解。”
比如不给孩子买玩具,家长可以说:“我不给你买玩具,你感到很生气、很伤心,对吗?我很理解。”
孩子搭积木半天搭不好,气得把积木扔得到处都是,家长可以说:

“我理解,你拼了好久都没拼好,心里很着急。”

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我尊重你因为没被满足而生气、伤心,这时候我愿意一直陪着你,不会责怪你不该有情绪,不该有需求。

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再告诉孩子不能满足他的真实原因,教给他正确的做法。

“但是我觉得这个玩具有点贵,而且家里有个差不多的,所以这次不想买。”

“可是乱扔东西是不对的哦,下次你生气、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深呼吸一下,或者跑到自己房间安静一会,捶捶枕头······”

先接纳和理解情绪,再去规范行为,正确引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既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又能学会规矩。

02

“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提醒着家长除了外在表现,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
其中,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教育,是破坏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
很多时候,让孩子感到绝望的不是失败和挫折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对其寄予厚望,不惜倾其所有把他打造成自己想象中那个“完美的孩子”。
当孩子遭遇大大小小的失利时,家长的反应是失望、嫌弃、否定,把当下的表现和未来的前途、人生等绑在一起,给孩子很大压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就会用外在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于是,他们内心非常恐惧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

家长们都觉得自己很爱孩子,却经常忽视、否定孩子的情绪,认为孩子小,他的感受并不重要:孩子哭闹时,“我数到三,你再哭我就不客气了。”

孩子养的花枯萎了,很伤心,“这点小事有什么的,再买一盆不就是了。”
家长把孩子的玩具送给别人,孩子很生气,“你怎么这么小气?要懂得分享。”
事实上,孩子最能感受到爱和温暖的时刻,恰恰是父母重视、理解他情绪和感受的时刻。
当自己的感受被重视,被接纳时,孩子就能确认自己的存在,由此产生安全感、价值感。
情绪从来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情绪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可以带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表现出什么情绪,家长首先要能稳住自己的情绪,认真地告诉他:

“你的感受很重要。”

能够跟着孩子一起开心、快乐,也允许他生气、难过、委屈、失望。
这意味着家长看见了眼前的孩子,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
孩子从家长的反应中确认了自己的重要性,能够更快的平静下来。
再进一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我很理解,养的花死了,你很难过,还有点自责,是吗?”

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被准确表达了出来,获得共鸣,就会产生温暖和被爱的感觉,亲子之间建立起情感链接,孩子会更加信任父母。

这些年,“无条件的爱”这个概念很流行。 

它和“有条件的爱”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他做了什么”,还是因为“孩子本身”
有条件的爱,通常表现为:孩子只有达到了家长的期望或要求,家长才会流露出爱意。
而无条件的爱,则与孩子的外在表现无关,无论他们优秀、乖巧与否,家长都会一如既往地表达爱。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从小得到的爱,越是附带着各种条件,自我价值感就越低,因为他感受到真实的自己是不被接纳的,只能努力满足父母的期望。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
“只有当孩子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无条件的爱,就是这样一种“随时可以回家”的爱,不是指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溺爱,而是一种托底的力量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爱你、接纳你,尊重你的感受和需求,愿意陪你一起解决问题。
从小感受到这样的爱,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可以安心做自己,充分尝试和探索;又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盔甲,给予他勇敢面对一切的底气。
或许我们很难做到完全“无条件”地爱孩子,但至少可以通过努力去接近这个目标。
最简单的做法,可以从常说下面这4句话开始——


地址:宝鸡市金台区陈仓大道46号
电话:0917-3873322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917-3873322

招生热线
0917-387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