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你的回应里,藏着孩子一生的性格

资料更新:2023-03-13
浏览次数:59

教孩子学会思考、总结、反思的“社交策略”,才能帮孩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默娜·B.舒尔博士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提出了“ICPS”(简称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自主解决人际冲突。
一个完整的ICPS对话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共情孩子的感受,明确问题所在
当孩子被拒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倾听,给与安慰。
演员蔡少芬曾对此曾给出教科书般的引导。
一期综艺节目中,蔡少芬的小女儿包子受到冷落,她难过地找妈妈哭诉:“为什么他们都喜欢姐姐,不和我玩?”
蔡少芬既没贬低包子,也没指责其它孩子,而是先“共情关注”,她说:“妈妈理解你的感受。”
然后进一步帮包子分析原因:
“每个人交朋友时,都会有不一样的表达。你试着多笑笑,主动些,小朋友们也会被你吸引,不要总去怨恨别人,先做好自己,才会更开心。”

最后包子在妈妈的鼓励下,即使不断受挫,依然继续出击,最终交到了朋友。

2.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换位感受
当孩子被拒时,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后,也要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前面那个被大孩子拒绝的小女孩,如果妈妈先能“破解”女儿被拒的理由:
“大小孩不是不愿意陪你玩,而是他们担心你年纪小容易哭,怕你摔跤。”

再让女儿换位思考:

“现在假如你是大孩子,如果你们游戏玩得好好的,新小孩想加入,你会不会也不太愿意,毕竟不认识。”

当父母能挖掘孩子被拒背后的深层原因,并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引导孩子跳出“困境”,换位思考,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后,负面的情绪便容易释放了。

3.提供可参考的方案,让孩子自我反思
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曾说:“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
直接告诉孩子100种解决办法,不如让孩子学会反思,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音乐家谭盾的儿子参加一次夏令营后说,他和室友闹不愉快,不想和他住一起。
父母听了没多说什么,给了孩子两个选择:
一向老师说明情况,申请立刻调换宿舍;二离结营还有很长时间,多了解下那位同学,看看是否有改观。
后来儿子在视频网站发现室友的音乐视频,感叹说:“他真厉害,我们其实可以互相学习。”
父母没插手替孩子解决问题,只给了孩子多种方案参考,最后孩子在自我反思中,成功化解了难题。
即使孩子在独自解决问题时,开始失败了,也不要过度担心。
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曾提出“试误学习”,即错误性尝试:即一个人在自己实践后得到错误结果后,会自我调整,直到正确。
研究发现,具备“ICPS”能力的孩子,更少出现行为问题,更少有攻击性,同时懂得体谅别人,也更有自己的主见。
这样的孩子,在社交互动中往往更具有个人魅力,也能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性格强势的妈妈只关心朱朝阳的学习,根本看不到他对友情的渴望。

朱朝阳遇到严良和普普之后,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友情的滋味。
为了能和他们一起“玩”,他开始学会伪装、欺骗、甚至“犯法”,一步步踏入深渊。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
“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孩子需要朋友,就像鱼需要水一样。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急切地渴望获得同伴的认可和陪伴。
当孩子向父母求助,如果父母总是以“我们不稀罕”、“我们也不和他玩”的态度,忽视孩子对社交、情感的需求,只会导致孩子变成一座孤岛。
孩子没有发泄压力、倾诉烦恼的途径,久而久之,心理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错误回答二:“就你这样,谁会和你玩?”
前两天在游乐场,看到“扎心一幕”。
4岁多的女孩,看到一群大孩子玩游戏,小声走过去问:“我能和你们一起玩么?”
领头的大孩子根本没理这个“小不点”。
女孩被无视后,转身寻求妈妈的帮助。
妈妈看着“没出息”的女儿,十分不悦:“你声音像蚊子似的,谁想和你一起玩?”
被妈妈批评后,女孩难过地低下头。
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曾分析过常遭受拒绝的孩子的脑图像。
结果发现,在社交中常被排斥的孩子的大脑反应,和他们身体受伤时的大脑反应一样,都是感到难受、痛苦。
孩子在社交中被拒绝,已经很委屈了,这时最信任的父母还来揭短,无疑让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这种打击、贬低式的回应,不仅会磨灭孩子的自信,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对交友心存畏惧,变得自卑内向。

当孩子在社交中遭受拒绝,或被冷落孤立时,父母的第一句回答至关重要。

因为不同的答案,会传递给孩子不同的社交思维,甚至让孩子步入不同的人生轨迹。
而这些常见的错误回答,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杀伤力”。
错误回答一:“不玩就不玩,我们不稀罕。”
热播剧《隐秘的角落》,主角朱朝阳就是个“没人和他玩的孩子”。
因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他在班级十分“另类”,常独来独往。
当细心的老师发现这点,试图“点醒”朝阳妈妈,让她关注下孩子的社交问题时,她不屑一顾:“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
自己很喜欢的玩具,不得不拱手让人;明明很想当公主,害怕被孤立,只能每次委屈着当女巫;甚至被要求当众学狗叫,女儿也照做了.....
当她听到女儿哭诉“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时,既心疼又无措。
人类学家劳弗说:“人是群居动物,如果离开族群,将难以生存。”
孩子3岁开始有社交意识后,便想通过交朋友找到自己的“群”,当他们被朋友拒绝后,常束手无策,这时他们第一想到的求助对象便是父母。
如果此时,父母不能及时共情孩子的内心感受,关注孩子的社交需求,给与正确的帮助和引导,无疑是给孩子心头“再插一刀”。

<
地址:宝鸡市金台区陈仓大道46号
电话:0917-3873322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917-3873322

招生热线
0917-387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