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正确吗

资料更新:2020-04-28
浏览次数:260

现实生活中,亲子沟通问题,始终贯穿在家长与孩子之间。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时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一生。父母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十分注意。一不小心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孩子形成不良性格。我们列举了4种常见的比较典型的不良亲子沟通方式,父母们都看一看,你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正确吗?

亲子沟通1
以指责为主的沟通
许多家庭里,常常会听到孩子的妈妈说:“成天就知道睡觉、游戏,你看看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多能干,你哪天能帮我做点事我就开心了!”、“天天就知道玩,作业又不做。你以后想去收破烂吗?”、“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话里往往夹带着指责和埋怨,然而这种指责埋怨型的沟通往往会在家庭中形成“成员间相互指责”的现象。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长此以往,家庭中存在未了结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家庭生活越是会显得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家就不再是令人觉得安全的港湾,只会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
在这种家庭沟通模式下,被指责者(通常为孩子)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家长们或许可以考虑换个方式表达——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关怀。例如“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可以变成“孩子,桌子有点乱,我们是不是可以一起收拾一下,给自己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亲子
沟通
2
迁就讨好型沟通

此种沟通常见于隔代沟通,爷爷奶奶等长辈过于溺爱孩子,当然部分父母也会出现此种沟通情况。例如:“啊呀!奶奶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那就少吃点。你想吃什么?奶奶明天做。”、“这个圆规不好用吗?我们家XX怎么能因为这个影响学习,奶奶明天就去买个新的!”这些迁就的话语,让孩子渐渐养成一种娇生惯养的坏习惯。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通常表面都会让人感觉表面和气,但却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正的沟通,这种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而且会令孩子变得依赖又固执、软弱又任性的不良性格特点。
怎么办?不要无条件百分百满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长辈如果爱孩子的话,就应该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和讨好孩子,溺爱着孩子,许多“熊孩子”就是这么来的。
孩子提出的正当要求(客观需求),我们应予以满足。不属于客观需求的要求,我们不可以百分百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努力争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如果他们想要玩具,可以让他们帮自己洗碗,做做家务活,完成后才奖励他们等办法,这样有助于避免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


亲子
沟通
3
打岔啰唆型沟通

在部分家庭里,你偶尔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孩子:“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啊……”简单的一句话,却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这种啰嗦型的父母表面上是在处理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却在用自己当年的经历来教育孩子。

一般情况下,这种打岔啰唆型的父母不太关心孩子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情况表面上是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一方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是孩子陷入烦躁、焦虑,孩子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丝毫无效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情绪。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拒绝您所说的一切内容,哪怕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对孩子,要多用心听,少唠叨,听明白了孩子的想法与需求,再根据家庭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孩子商量解决。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宏帆路凤凰湾小区吉的堡幼儿园
电话:18983975687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23-67965899

招生热线
023-6796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