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不怕挫折的小孩
教出不怕挫折的小孩
如何正确解构、提升孩子的「挫折免疫力」,帮助他成为拥有良好挫折忍受力的人?家长必须先破除3大迷思。
迷思01
/
越挫越勇
「一、二十位有医师、教师背景的家长集体控诉某机构,训练小孩学吞火、走碎玻璃、劈木板来克服恐惧,改 善成绩。结果孩子成绩没有变好,反而因为烫伤、拉伤就医,甚至求助心理治疗。」这是去年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家长缴数十万元的学费,让孩子学吞火来克服恐惧和挫折。新闻的背后,透露出父母对于寻找教养小孩挫折免疫力「快捷方式」和「方法」的焦虑。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因为缺乏挫折,所以没有挫折忍受力。在如此简单的逻辑下,解决问题最快的方式,就是想办法「制造挫折」。但这就像把免疫系统还不健全的孩子,放进充满病毒的环境里,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根据沃娜和史密斯博士在《成长一路走来》一书中,对一群夏威夷孩子做了长达四十年的研究,归纳出拥有挫折复原力的人,共同拥有五种正面的人格形成要素:
满意自己的工作和学业成绩
和家人或亲属间的感情深厚
直到成年仍和父母及手足维持良好的关系
有好几个挚友可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
正确的自我评估,了解自己是快乐的、很满意目前的生活状态。
根据研究,拥有良好挫折忍受力的人,共同的「基础」就是拥有稳固的人际关系,拥有爱与被爱的经验。父母在给小孩挫折之前,应该先让孩子确知自己是被爱和获得接纳;同时自己在父母的眼中非常特殊,深受赏识,而不是急着给他「更多挫折」。
任职于哈佛大学的挫折忍受力专家罗伯特.布鲁克斯,清楚定义挫折忍受力高的年轻人,拥有的特质包括「自觉特殊,且深受赏识,……会为自己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及期待,可以发展出解决问题及做决定的能力……」。他们的自我概念中,都是优点及能力强的形象。使得他们得以发展出与同侪和成人相处的人际关系技巧,能以适当并自在的态度,向可提供支持的成年人求助。
迷思02
/
太害怕孩子不快乐
现代父母常常太急着满足孩子的需求,害怕孩子不开心,无形中让小孩养 成自我中心,无法等待,一旦有丝毫 情绪上不被满足就觉得挫折。杨俐 容举例,她在飞机上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一上飞机还没有坐定就吵着要喝可乐,阿嬷立刻打开给他。后来下了飞 机,在行李输送带等行李,小男生把玩具放在输送带上跟着转,也没人制止。
「这样的小孩,未来只要有小小的需求不被满足,就会觉得都是别人的错,都是挫折!我曾经遇到一个长大的『惯宝宝』,一年换二十多个工作,理由包括『公司冷气不冷』,」杨俐容说。
冒险教育专家、国立体育大学助理教授谢智谋也观察:「现在的父母太害怕小孩讨厌学习。」因为担心困难的挑战,破坏了小孩学习的胃口,父母往往会在两难中摇摆不定,是该坚持孩子克服困难,继续学习?还是尊重小孩的意愿?
台北市新生小学附幼园长周静羚在教育现场看到,在少子化趋势下,小孩们只要一个「挫折」的表情出现,成人就急着介入帮忙解决。这样小小的举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小孩克服挫折的强度也因此愈来愈低。
父母太害怕孩子不快乐,因而大量减低了孩子该面对的现实挑战。高度介入孩子原本该自己处理的问题,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历程中,自然而然应该遭遇的探索机会。
迷思03
/
「哪有这么严重?」
以大人的标准,孩子眼中的「挫折」往往渺小到可笑。比方说:下棋输了、积木拼不好、考试考不好、抢玩具抢不赢别人……
但此时,父母一句「哪有这么严重」反而会让孩子再一次受挫,让他们 觉得连有挫折的感受都是不对的。渐 进式的从小小的挫折中学习,才能 够让小孩练出稳固的挫折免疫力。
杨俐容记得小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曾经有一次试图自己穿长裤,试了整整四十分钟都不成功,脚就是没有办法顺利的一只伸进一只裤管。最后小娃儿气得大哭,大人看了忍不住想笑。
小小孩穿不好裤子,这是挫折。
小学的围棋选手因为不愿意承担比赛的输赢,选择退赛。这是挫折。
一位高中女生跟班上男生告白后,被对方公开取笑,引起全班男生的联合作弄,女生整整三个月每天回家以泪洗面。这也是挫折。
「挫折是主观的,是一种情感,要去尊重和同理小孩的心情,」友缘社会福利基金会副执行长黄伦芬语重心长。家长眼中微小的挫折对小孩来说,都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黄伦芬提醒,大人绝对不要对孩子说:「只不过是输了一盘棋……」、「也不会怎样……」,因为大人能够说出这样云淡风清的言语,是因为有数十年的人生历练。
杨俐容的做法是,去买一条容易穿的宽松长裤,让小女儿试着穿这条「作弊」的长裤。如此让一岁多的小孩建立起自信,也学会了新的能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