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愿再和父母沟通,一定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就意识到“我说的话不重要”。失望多了,孩子自然不愿再开口了。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呢?家长们,不妨从孩子们的视角看看是不是这些地方出了问题。
1:不关心我内心的想法
“爸爸妈妈为什么就是不明白我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他们就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我?我为什么要顺着他们规划好的路线走下去?”
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才最重要
“爸爸妈妈似乎对于我的事情不以为然,好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工作,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我们的事情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烦恼,我的顾虑也没必要跟他们说,说了他们也不会重视我、安慰我,反而会责骂我、嘲笑我。”
3:对我提各种要求,自己却都做不到
“为什么有些事情连爸爸妈妈自己都做不到,却总是要求我一定要做到,我们看到父母犯的错,给他们指出来,还会被误解为顶嘴,他们总会吼我,觉得这就是在教育。在他们眼里,好孩子似乎就是要什么都听父母的。”
作为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呢?来看这3则技巧。
1.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家长们太喜欢做主包办,劳心劳力的结果却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还要被埋怨。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点,他们自以为是地替孩子考虑,实质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
家长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孩子的“安排”很多时候确实是捷径,可这种未经孩子认可的捷径恰恰不是孩子们需要的。家长一定要记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交流不要专制,要沟通不要独裁。”
2.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够体现平等原则的沟通手段。
有些家长觉得这很难,其实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对话”的目的,仍然是要教训孩子,仍然是要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复制、粘贴到孩子的脑海里。但是,孩子应该有形成自己独有价值观的机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响、教育,而是要理解、倾听。
3.多夸孩子,赏识是教育的一部分
赏识教育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家长自身。孩子能否做出值得赏识的事,需要家长以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同时孩子正确的行为能否第一时间得到最及时的赏识,更需要家长的发现和肯定。
赏识教育更不能仅仅持续一时,而要长期坚持,有规律、有惯性,否则会让孩子产生疑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就别把沟通变成“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都听我的”这种模式,而是把沟通的本质,从灌输改为倾听,去听听并理解孩子的想法。
有了理解和倾听的亲子沟通,父母才能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链接,孩子也会更愿意信任家长,愿意和家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