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过程,
需要表扬和激励,
也需要批评和惩罚。
无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都不喜欢惩罚孩子,
但有时候这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孩子能够知错就改,成为更好的自己,
惩罚孩子的这6个原则,家长要注意!
很多时候,孩子做了错事,并非本意,
也许因为他喜欢探索,把东西弄坏了;
也许他跑得太快,不小心碰到了别人......
此时,家长要把孩子的行为和动机分开来看。
我们要关注:
第一,他是否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
第二,他是否需要我们帮助去更好地探索。
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就要加大惩罚;
但若主动认错,就可以视情况减轻惩罚。
依照规则来惩罚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跟孩子约定一个奖惩规则,
他知道自己犯了错会面临什么,
这样,他平时就会有所注意,
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家长也要管住自己的“情绪猛兽”,
不能因太生气了,就滥用“私刑”,
这对孩子不公平,
也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孩子做了错事,也惩罚了,
然后呢?
有的家长两手一挥,让孩子自己去想想。
合着你这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却选择“沉默是金”。
惩罚孩子是最不能半途而废的,
我们要跟他讲清楚应该怎么做、
要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
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
记住,给孩子指明“出路”,
他就不会在一条路上反复错,一直错!
听很多家长这样说过,
“教育孩子嘛,不就是打一巴掌,
再给颗甜枣。”
看似精明智慧,其实大错特错,
因为“巴掌”没起作用,“甜枣”也没啥用。
教育孩子时家长要相互配合,
态度一致,奖惩分明。
该奖,就真心地奖;
该罚,也不能含糊。
千万别爸爸罚了,妈妈赶紧来拆台、弥补,
这样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
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让惩罚失效。
隔夜饭不好吃,隔夜的错误也不好罚!
比如孩子前两天犯了错,
今天你突然说要罚他,
是不是有点没事找事?
所以,只要情况许可,
应立即给予相应惩罚,
这样趁热打铁,他才能刻骨铭记。
若条件不允许,
如在公共场所或家有客人,
事后,要及时跟孩子一起情景回忆,
进行“复盘”总结,
让他意识到错误,并明确要求其改正。
“你是猪脑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