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大部分父母都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培育孩子,在育儿路上他们要么凭借自己直觉误打误撞,要么以自己父母的教育观来教育孩子,这样很容易陷入误区。养育孩子的这3个真相,父母一定要看一看,也许和你想得不一样。
育儿圈里有一句经典名言:
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想必不少父母都深受其害,不敢让孩子离开视线。但最近我发现,当他们独自一人的时候,除了给我们“惊吓”,有时也会给出“惊喜”。那天洗完澡,我收拾浴室,让女儿自己在床上玩,不一会就听到屋里“叽里呱啦”的说话声,进屋一看,她正在比比划划的模仿我讲故事,不但讲得绘声绘色,还编出了不同的版本;过年时小姨给她买了个拼图,她很喜欢,但她怕拼不出从来不自己拼,每次都“饶有兴致”的看着我玩,有一次我忙着做饭没理他,结果她一个人拼了很长时间,竟拼成了;以前出去玩,她总是很“高冷”,从来不主动和别的小朋友说话,那天她拎着新买的蹦蹦球先下楼,等我下去时,看见她正兴奋的教另一个小孩怎么才能蹦得高,教完还跟人家手拉手,这番“社牛”的操作简直让我惊呆了。我不禁好奇,为什么没有我们“忙前忙后”的关注,她的本事反而变大了许多呢?
著名心理学教授张梅玲在一次讲座中说:
孩子的能力分为“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那些“看不到的”能力就是潜能。
父母要想让孩子把潜能发挥出来,需要学会两个字“留白”。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那一期,嗯哼兴致勃勃的要给妈妈做果汁,可是才5岁的他并不懂得制作果汁的方法,他直接把水果放到杯子里就拿给妈妈。妈妈看了一眼,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问:“它没有成为汁啊?嗯哼想了想说:“加上水就可以了!”妈妈帮他倒水,嗯哼喝了一口,自言自语:“为什么它不甜呢? 我觉得还需要搅拌一下。”妈妈又给他拿了一根筷子,嗯哼再次尝试搅拌,最后终于有了一点点味道。
尽管嗯哼最终也没作出真正的“果汁”,但妈妈从他提出做果汁,到多次尝试失败,都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更没有打断他的思考。无论对错,都让他的想法得以施展,在他“头脑风暴”后,才告诉他做果汁的方法。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要给孩子“六大解放”,实际上也是一种“留白教育”:
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 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时间和空间,他们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接收到的信息消化吸收,融合进自己的身体,变成能力。
有人说:“成功的教育,是30%的启发和70%的等待”,这“等待”是父母教育的艺术,也是对孩子的成全。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伊丽莎白非常热爱体操,九岁时她第一次参加了体操运动会,她兴奋又自信,甚至把赢得的彩带挂在哪都想好了。
比赛开始,她第一个登场,表现得不错,但在后来几个选手出场之后,她的成绩不再有优势,结果她一条彩带也没能得到,整个人非常沮丧。
如果你是伊丽莎白的父母,你会怎么安慰孩子呢?
1. 你是最棒的。
2. 是裁判的不公平,让你丢掉了原本属于你的彩带。3. 输了没关系,体操其实没那么重要。4. 你有足够的能力,下一次肯定能赢。5. 也许,你本来就不该赢。 当孩子遭遇类似情况,我们 “脱口而出”的话也许就在这五句话之中,那么它会传达 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呢?
第一种(你认为她是最棒的):
这些话对小孩子会有一些安慰效果,大一点的孩子会知道这不是事实,这样说反而会让他觉得父母话很虚伪、很无力;
第二种(她受到不公平待遇):
这是教她做不好事情先“怨天尤人”,当失败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是裁判时,这样的说法只会让她离成功越来越远;
第三种(体操没那么重要):
这种说法很“有毒”,以后只要有什么事做不好,她就会首先去贬低这些事情,最终做任何事情都会半途而废;
第四种(她有能力):
这是所有信息里“最危险”的一个,这种盲目自信会让她在自己的幻想中沉迷,她不会明白如果没有改变,下次必定还会遭受同样的挫折;
第五种(她本来就不该赢):
这种表达看似无情,但却可以让孩子正视问题,真正得到成长。当然父母可以用委婉的语言来表达。
伊丽莎白的父亲是这样说的:
“我知道你对比赛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很失望。
如果你只是想拿体操当个乐趣,那没有问题。
但如果你想在比赛中有所成就,那也许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她记住了父亲的话,开始反复练习和完善自己的动作,结果在第二年的比赛中赢得了5个个人项目的彩带,并夺得综合项目的总冠军。
孩子遭受挫折时,当然需要父母的安慰,但如果父母只给他情感上的满足,他们下一次将不可避免的再次“栽跟头”。
正如国际儿童心理学家麦克罗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