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时,我会感到挫败。
我忽视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所谓独立,就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他有他自己的命运,有他自己的路要走。
哪怕我做得再好,也不能完全决定他今后的路——因为他不是一个产品。
必须得承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尤其当孩子逐渐成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超出你的掌控范围。
挫败感就是在提醒我:我不是全能的,我不能控制他怎么想、怎么做。他是我的孩子,他更是一个独立的人。
独立的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孩子越大,这条界限越明晰。
上学期,橙子的状态有些松散浮躁,能感觉到,他的心思没有全用在学习上。
我和他长谈过几次。最近一次,我和他说: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都已经和你说得很清楚了,好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别你也看到了。作为家长,我也会尽到我的职责。剩下的,就是你的事了。
如果因为分心,考到了一般的高中,也没关系,只要你想学,后续还有很多可能性。
但是,就会有些遗憾——明明可以,却没有做到。如果你不想有这样的遗憾,那现在就是你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了。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我随时都在。
这就是我现在的态度: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会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这是我的事。至于孩子怎么选择,那是他的事。
其次,不管孩子怎样选择,我都会做好一个妈妈该做的事,随时给到他支持和帮助。
明晰了这两点,我的心安稳了很多。
但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秘密,也有了不为父母所知的一面——就像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有光亮的一面,也有阴影的一面。
这样一个有人性弱点、会犯错的孩子,你是否能接受?
橙子有几次犯错,我心里都挺溃散的。觉得他怎么能这样,觉得这是一个瑕疵。
但溃散之后,我慢慢收拾一地的碎片,一片片捡起来,重新整合。
我发现,他犯的那些错,不过是青春期孩子常见的问题,没有什么原则性、实质性的错误。
孩子还是好孩子,基本面都是好的,只不过在某件事上做错了,或者走偏了一些。我怎么能因为一两件事就否定整个人呢?
我之所以溃散,是因为我在心里还一直把他当成一个纯真的小男孩,接受不了他也有阴影的一面。
我得接受,我的孩子长大了。
他不是个完美的人,只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真实的人。
如果他完美无缺,那反而不真实。
就这样,一次次打碎,一次次整合,我心中的橙子,从纯真无邪、理想中的孩子,变成了有光明也有阴影、有很多美好也有瑕疵的真实的孩子。
一个真实的人,不就是这样吗?
一个真实的世界,不就是这样吗?
前不久,橙子犯了一个有点严重的错误。
把事情处理完,该说的都说了,我觉得解决得差不多了,就回了自己的房间。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橙子也跟着进来,坐在我旁边,想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我想了想,说:
“橙子,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哪怕犯了错,妈妈也相信你,你一直是个好孩子。”
橙子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
刚才的一个多小时,我和他说了那么多话,虽然能看出他很紧张、担心、懊悔,但他一滴泪都没掉。
现在这一句话,却让他瞬间破防,泣不成声。
我也有些动容,把橙子揽到怀里,一下一下抚摸着他的头。那一刻,我们的心都被触动了。
这件事,让我对“相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什么是相信?
相信不是你做得好,我才相信你是好的。
这不是真正的相信,因为它需要对方不断地证明给你看,他是值得被相信的。
这样的相信是有条件的,也很脆弱,一碰就碎。
如果对方做得不够好,或者犯了错,你还会相信他是好的吗?
真正的相信,是不管对方做得是好是坏,你都相信,他有着良善的心性和美好的本质。
就像天空,有时也会乌云密布、暴雨倾盆,但你知道,厚重的云层之上,太阳一直都在。
我想,真正的相信,
是一种透过行为、看到本质的能力,
更是一种在逆境中仍然愿意坚持的信念。
现在,我就在我的孩子身上,体会着,练习着相信。
都说相信相信的力量,哪怕相信没有这个力量,我也愿意相信。
《爱在春天来临》讲述了一个爱情和信仰的故事。片中的男主有着虔诚的信仰,每周日都会独自在旷野中向上帝吟唱祈祷。
有一天,家里的谷仓着火了,里面所有的东西都被烧光了。
女主质问男主:你的上帝呢?你这么虔诚地祈祷,为什么还会有这些事情发生?
男主的回答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他说:
上帝之爱的实质,并不是他让灾难发生,而是他承诺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我想,父母的爱与此有类似之处——
父母的爱不能保证孩子不犯错,不走偏,但在孩子犯错、走偏时,这份爱一直都在孩子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