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隐形暴力”正在孩子却不自知

资料更新:2022-10-28
浏览次数:337

   《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分享过一个案例。妈妈问儿子:写完作业了吗?孩子听完瞬间爆炸:问什么问?再问我就不写了,以后少管我!说完就摔门回了房间。妈妈当时不知道儿子脾气的来源。后来,赵玉平老师在与孩子沟通后才了解到:妈妈经常问孩子作业写完了没有。
   如果孩子回答“写完了”,妈妈就会说:写完了怎么还不去预习下节课的知识?不说难道就不知道?如果孩子回答“没写完”,妈妈又会说:没写完还不赶紧去写?等着我替你写呢?无论孩子怎么回答,妈妈都有理由对他不满意。看起来,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妈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这也说明让孩子有脾气的并不是其他,而是让不断让孩子“厌烦”的父母。有心理专家说过:孩子的任何一个表现,都是父母的教育水准的体现。很多时候,青春期孩子暴露出的任性、叛逆,都能从他的家庭教育窥见端倪。其实,90%的父母都“擅长”对孩子“隐形暴力”,看似无意之中,却伤孩子最深。豆瓣上有一个话题:你们会反感父母事无巨细地问你们吗?一位叫“想要栗子头”的网友说:我非常反感父母事无巨细地问我。从小到大,我出门我妈都会问我“去哪里、跟谁、做什么”。回来晚了以后又是一连串发问:“你去哪了、去干什么了、为什么这么晚?”就好像我的行踪一定要牢牢掌握在他们手里。所以,有时候我宁愿一个人闲逛也不想呆在家里。甚至,为了躲避他们的追问,我故意很晚回家,一定要气一气他们,心里才舒服。看吧!孩子的叛逆不是没有缘由。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喜欢“问”孩子:表达的是关心,担心的是安危。
  但是听在孩子的耳朵里,就成了控制和监督,所以父母越问孩子越反感。每个孩子都渴望独立的人格和空间,面对父母狂轰滥炸般的问题,孩子内心都很抗拒,所以才会用“我不知道”或者“你烦不烦啊”,来堵住父母的嘴。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提问得越多,对孩子“不信任”的成分就越多。一旦父母的关心变成了“提问句”,孩子会因此没有价值感,就容易变得叛逆。父母“问”孩子的背后,是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怀疑,孩子一旦感觉不被信任,以后就不愿意与父母说实话了。这样的心理一旦滋生,孩子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因为不耐烦而对父母发脾气。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正面管教工具卡”,其中一条就是“赋予孩子自主权”。每个孩子都拥有他独立的权力,所以父母要逐渐从事事包办的角色退出。放手让孩子独行,学会让孩子独处,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只有你相信孩子“能做好他自己的事”,才能让孩子从内心去“服从”你。此时父母的心态:孩子是我生的,我可以任意支配和操控。然而,它给孩子带来的是人格上的忽视。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听到“命令”后,只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因为命令有强迫的意愿,没有一个人是心甘情愿去服从的。长期被迫只能听取父母命令的孩子,不仅会丧失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能会在长期的精神压迫下让叛逆爆发得更严重。前不久,一个朋友愁眉苦脸地对我说:现在我说什么,我女儿都不听。女儿马上念高中了,她想让女儿去实验学校,这孩子非要去什么私立学校,她一说这件事女儿就朝她发很大的火。因为这件事,他们母女两人大吵一架。女儿不仅把她送的乐高摔得稀烂,还指着她的鼻子说“以后不要管我”。就因为这件事,女儿躲到她外婆家,两周都没有和她说一句话。
  朋友的话,让我想起了前两年他们母女相处的样子。那时她特别喜欢命令女儿:当时只看见她的女儿不情不愿地听从她,也没怎么反抗。没想到现在这孩子“触底反弹”了。孩子一旦被父母命令掌控,内心就一直处于压抑之中,当内心那种叛逆完全爆发之后,更容易“攻击”父母。“命令”的背后隐含着对孩子内心的无视,当这样的方式多了,就会让孩子采取“隐形攻击”的行为与父母对抗。形成了“你越说,我越不听”的逆向思维。就比如说:你让我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你嫌弃我磨蹭,我偏要慢腾腾……父母越命令,孩子越不听;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做得越少。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世纪大道先河国际东区内
电话:15596772999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29-33661869

招生热线
029-3366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