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有时表现出的哭闹、小自私不愿分享、没礼貌等,都会让家长觉得头疼,他们也时常会到老师这里寻求帮助。小编在这里就用一些小案例,来为家长们解答:如何在以上的情境中与孩子进行“沟通”。
宝宝快2岁了,每次在他闹的时候妈妈就会大声地吼他,有时候还会打几下屁屁,宝宝就会闹得更加厉害。
解答:
快2岁的宝宝已经具备了“情感共鸣”的能力,尤其是能够感知到父母和其他照料者的情绪。父母“情绪化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安全感,还会影响他对大人甚至外界的信任感。而且,孩子处在主要靠感官感知世界的阶段,大声的吼叫声、皮肤的疼痛等感官冲击,会让孩子很紧张、焦虑,时间久了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就是:既依恋大人,又有点害怕和回避。这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体验。
父母应尽可能节制自己的言行,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再去安抚孩子。大人也要学着耐心地寻找孩子哭闹的原因,并接纳和理解孩子的哭闹,也可以请其他家人照看一下孩子,让自己平静下,再去寻求孩子哭闹的缘由。
宝宝现在2岁多了,妈妈发现她有点小自私,什么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都要拿在手里,哪怕不玩也不给别人玩,怎么跟宝宝说,她就是不愿意。
解答:
2岁孩子有了“物权意识”,很正常。如果我们要求、替代甚至强迫孩子分享,孩子只会更加警惕。
当孩子不分享时,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1.
反馈愿望和情绪,
描述对方行为
你不想给他玩是吗?你还没准备好分享;他直接要来拿,你有点不高兴。
2.
引导同理,
降低分享程度
弟弟也想玩,他一定是太想玩了,一着急就直接拿了。你可以给他摸一下吗?
3.
尊重“不分享“的权利
图片你可以暂时不给他,因为这是你的,妈妈相信当你愿意的时候,你一定会分享的。因为分享越多快乐越多。
父母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请求孩子分享东西给家人,甚至请求孩子帮忙,然后对孩子说“谢谢”,表达你的高兴和欣赏,让孩子真切体会到分享的喜悦和价值感。
C
情景三 ▼
宝宝3岁多了,不是很有礼貌,到别人家里做客,总是喜欢乱碰人家的东西,而且还喜欢摔东西,妈妈和他说了不可以,他也总是改不掉。
解答:
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其他成人则是孩子最早的“社会化接触”,这两者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即与同伴的交往。所以,父母需要在“与成人的社交”中给予孩子积极的社交引导。
从在家里开始,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允许,不能拿。”“拿别人的东西,要先商量,经过同意才可以。”孩子拿家人的东西,教孩子提出请求;大人拿孩子的东西,也要有意识地发出请求,做好榜样。
在做客时,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而不仅仅是禁止。“你想要看看那个东西是吗?那是阿姨的,你需要先问一下阿姨,可以拿吗?”“需要先和阿姨商量一下。”如果孩子暂时说不出来,父母协助孩子发出请求。
只说“不要乱摸!不要扔东西!”这样的负面提示,只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正面的提示:你可以生气,可以不高兴,但不可以摔东西。你可以哭,或者抱你出去冷静一下。
做到以上三点,相信孩子会停止使用这个方式,尝试新的、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