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家长+压抑的孩子=两败俱伤的教育!

资料更新:2020-10-14
浏览次数:139

         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谈到学习,家长焦虑、暴躁,无奈,孩子烦躁、逆反、易怒?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孩子却越来越辛苦,家长也越来越焦虑?

      也许,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我们现在教育焦虑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的生活仍然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水平,可能也就没有心思这么跟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劲,也没有闲钱去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了。

      所以,正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要求也相应地变高了——吃饱了穿暖了,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了,我们就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因而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焦点,矛盾也就因此产生。

     但是,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之外,还有什么因素造成了我们的焦虑呢?

为什么我们这么焦虑?

1行动跟不上理念

     爱孩子,关注孩子是所有父母的本能,但是,当我们太过关注、太过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就有可能反应过度,愤怒的话常常先于判断脱口而出。

      其次,我们在内心深处,又特别渴望成为理想型的父母,但是,我们的实际的养育行为,却常常事与愿违,显得不恰当、不友好甚至是愤怒。

当这样两种反差出现时,大家都不会快乐。

      就我自己而言,曾经也是一个“易怒型”家长,但我绝不是一个“易怒型”的老师,对学生的时候,耐心足够,宽容度很高。遇到有问题的孩子,我也愿意仔细思考症结所在,想办法去帮助他。

      但是,一到了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几秒钟的时间,我就会陷入愤怒的状态:失去耐心,提高声音,甚至拽着孩子的胳膊,强制性地要求他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但事情过后,我又会很快感到后悔,为自己的行为的不得当感到惭愧,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就这样,在“发火——自责”的循环中,我和孩子都筋疲力尽。有时候,我也会逃避,给自己的孩子报辅导班、请家教。

      有的老师不解,问:“明明自己可以教,为什么还要多花一份钱呢?”我想,辅导过孩子写作业的家长,都能理解我的心理:能教,但是不想教,因为“心累”。

      所以,即使身为一个工作多年教育工作者,我仍然会经常遇到这样的苦恼,其他家长的焦虑也就可想而知了。

2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更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

       我们这一代父母,特别重视教育,甚至到了扭曲的程度,对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希望。但是却没有想过,有的时候,我们的很多目标和希望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甚至是是虚幻飘渺的。

      就个人而言,我对我的孩子要求也是很高的。因为毕竟身在北京,教的也是北京最优秀的一批孩子。和这些孩子接触多了,不自觉就会提高对自己孩子的要求。

   可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观察,我发现,儿子的资质,其实是比较平的。

     但是,因为我性格上的不服输、因为我一直接触最好的孩子,所以我一直对他要求很高,希望他上最好的中学。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看到一条新闻,报道的是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而在众多自杀的青少年中,中学教师子女的自杀率又是最高的。

我不禁心里一紧,随后又想到,原因可能是这样:

      中学教师平时接触到的孩子太多,这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孩子,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会提高对自己孩子的要求,而孩子未必能达到那样的水平,矛盾也由此产生。

       从那以后,我就降低了对孩子的心理预期,因为我想:即使托关系,让孩子去上最好的学校,他就能跟上那样的学习强度吗?难道仅仅因为满足我自己的虚荣心,就要把这些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吗?

     我们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仔细想一想,对我们的生活中得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当我们不接受这个现实时,就会去把压力强加给自己和孩子,痛苦自然就产生了。

      还有一点是,我们现在教育孩子时,很多时候还是遵循自己童年时父母教育的模式,因为生活压力时代背景,那一代典型的亲子关系模式就是这样:不够友善、理解、开放和接纳。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也很容易把这些照搬到我们的教育中。

      但是时代在变,我们的孩子也在变,如果还拿“老一套”去对付如今的孩子,肯定是不行的。

这种种原因放在一起,就可能造成我们的教育焦虑。

3家庭结构的变化

      以前,一个家庭中有很多孩子,家长的体力和精力,都被这些孩子分摊掉了。而如今,独生子女往往享受着6个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部的爱,有人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幸福,受到了很多关注。

     然而,我们往往忽略掉的是,孩子在承受着6个人的爱的同时,也肩负着6份期望。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是,我们真的就那么“无私”吗?我们当真不渴望孩子的回报吗?我们没有在爱孩子的同时,提出很多要求吗?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更是这样,谁对他好,他就想要报恩。很多孩子其实都在心里憋着一股劲:我要报答父母和长辈。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去报恩,为什么?因为在中国,普遍来讲,报恩就意味着要上他们所期望的名牌大学,而名牌大学数量有限,和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相比,说“九牛一毛”是不过分的。

       所以,孩子一方面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程度的加深,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这样的焦虑,很容易让他无法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聊“学习动机”的事情,我说:

      你是不是有很大的压力,总觉得自己考不上父母期望的理想大学,对不起家长,对不起父母这么爱你?不能实现他们的期望,你会觉得自责难过吗?

一语未了,坐在我对面的孩子,泪流满面。

所以,当孩子肩负这么沉重的负担时,当然很难快乐起来。

      6对1式的家庭,很具有“中国特色”,所以说,我们的今天的焦虑,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

       综上所述,用爱和梦想绑架孩子,不愿意孩子成为普通人,想赢怕输的心态,焦虑导致的高竞争意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谈的问题的源头。

      而减轻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接受我们的孩子很普通的事实,教会孩子获得幸福的方法。

如果孩子能做一个平凡的、快乐的人,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下面,我想问家长们几个问题:

1.您会不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或者把您与其他家长的比较转嫁到孩子身上?

2.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您是不是总唯恐会错过什么,生活在焦虑气氛中,只要孩子不是在学习,您就受不了?

3.在面对孩子升学问题的时候,您的焦虑会快速滋生,痛苦到心无旁骛,让一家人都身在其中无法自拔?

       如果你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我们的确需要反思一下、做点改变了,不要把这种焦虑过多地灌输给孩子,也不要让焦虑吞没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怎样做一些改变呢?

如何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焦虑?

1让教育“慢”下来

       教育原本是“慢”的艺术,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最好的孩子。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害了多少幸福家庭,怎知这条起跑线越来越早!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种“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

      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

      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又何必抢跑?我们应该学着慢养,给孩子一些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些时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

     教育,不是几节课就能改变一个孩子,更不是几个月就能培养出孩子的优秀能力。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优雅的过程,一个由内而外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去坚持、去重复、去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励,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还希望看到孩子的改变。

2承认和接纳孩子的差异,卸下部分压力

      不同的孩子,性格、天赋不同,成长速度自然也不同,成长结果又怎会一样?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否定孩子的全部,不要盲目推崇“别人家的孩子”,用他人成功的个案去要求自家的孩子。

      要眼揉沙子,允许孩子失败。失败的时候,其实是引导孩子的好时机,不要一味指责甚至打骂,要利用好机会,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放下争强好胜的心,成功者毕竟是极少数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没有问题,但不要对孩子有过于苛刻的要求。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多看几本书,提升自己,提升了自己,才有更大可能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重,而且,你上进的样子,也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榜样,这可能比耳提面命地说教更为有效。

所以,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适当从孩子身上转移回自己身上一点。

3凡事慢半拍

      情绪控制,也是缓解矛盾的一个好方法。在盛怒时,不要说话、做事,更不要做决定。暂停下来,等待一会,深呼吸,休息一下。

      静下来思考一下,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变好一点,但通过发火,真的可以做到吗?

地址:重庆南岸区万达广场名邸小区内(13号观光电梯旁)
电话:18725612537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23-62613191、62613192

招生热线
023-62613191、023-6261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