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到晚不吃饭,神仙一样的活着;
孩子吃饭全靠喂,明知不能喂,可又不得不喂,精分在即;
老师,到底怎么才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啊!
吃饭、睡觉、看电视(玩游戏),号称当代育儿“三座大山”,怎么破?
记住,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爱上吃饭,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而不是单纯的“塞食物”。
一、(愉快)饥饿疗法
二、运动疗法
三、环境疗法
一、(愉快)饥饿疗法
儿科医生崔玉涛在《宝贝健康公开课》中推荐了此疗法,我在日常育儿中常用,也推荐给家长、周围的朋友用。
方法:当孩子不吃饭时,不要发脾气,冷静的告知:现在不吃饭的话,只能等到中午/晚上(下一顿)才能吃。
当孩子明确表示,我不吃时,父母不要管。
在下一顿饭之前,除了给孩子喝水,不要让孩子进食任何东西,包括甜饮料。
当孩子表示饿了时,不要奚落孩子,带孩子离开有食物的地方(脱离食物环境),带孩子做一些游戏,转移孩子注意力(保持情绪愉悦)。
这个过程是为了让孩子愉快的体验饥饿,只有当孩子体验到饥饿,才能明白:“不吃东西会饿,饿了难受”,才能感受到吃东西带来的快感,才能建立对食物的积极情感。
建立对食物的积极情感,是让孩子爱上吃饭的前提。
二、运动疗法
我以前特别喜欢雨天,但自从当了幼儿园老师,便畏惧雨天。
因为雨天不能户外锻炼,孩子们中午吃得少、午睡也不好看!特别让人头疼。
如果孩子吃饭少,尽量带孩子去户外进行游戏、锻炼,钻、爬、跑、跳,几个小时的锻炼,既能增强孩子体质,又能让孩子吃的香、睡得饱,何乐而不为呢!
三、环境疗法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回家就不吃或者让家长喂,家长就会疑惑:“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完全不像一个人!”
我也反复思考,幼儿园和家庭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幼儿园的饭菜更好吃?
幼儿园孩子多,比着吃更香?
孩子怕老师,不敢不吃?
不得不承认,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孩子进餐,但是,这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
环境不同!
幼儿园吃饭时,所有孩子都必须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可以走动、说话,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专心吃饭。
饭前的过渡环节,看书、听故事等,能让孩子从运动状态放松下来,为吃饭做准备。
而饭前的一系列活动,给了孩子满满的“仪式感”,为吃饭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家庭进餐时,家长也可以尝试:
1.饭前半小时让孩子做一些安静的活动,并告知孩子即将吃饭
2.饭前设置固定的“仪式”,如洗手,帮助摆餐具、端菜等
3.吃饭时关掉电视,拿走手机,去掉一切无关刺激,一家人专心进餐
这三种方法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