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在大量观察中发现,父母亲对于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学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复练习,父母给了他很多时间和耐心,但对于情绪的学习,父母亲却没有那么多耐心让孩子跌倒、受伤、感觉疼痛,然后再学习。
这可能是基于我们的一个错误认识:孩子有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因此我们认为,让孩子没有负面情绪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如果孩子表现出胆小、生气、嫉妒,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这个妈妈当得不够好,所以总是企图避免和掩盖这些情绪。
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我们常常把情绪划分成“正面”或者“负面”,只是代表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会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这样他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的方式,学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 ● ●
负面情绪太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孩子有情绪后,通常有两种表现:
1.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最后导致别人排斥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2.用生命力来压抑情绪,导致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受到干扰。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特别的是,0~6岁是孩子自然而然社会化的阶段,是五官最敏感的时候。单从别人的声音里,他就能够分辨出这个人的情绪,以及自己的一些话语是否恰当,他会思考如何表达怎样才恰当。情绪好的孩子有能力调动五感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然后知道怎样的言行举止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纳的。
相反,孩子的情绪太多,内在很乱,他就没办法在最好的年龄里锻炼这些分辨能力。这些能力当然还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头脑去学习,可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或者自己怎么学知识,那个尺度的把握依旧很困难,从长期来看会大大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能力。
养育情绪稳定孩子的原则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最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做好榜样。
切忌三个“不要”:
一是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
二是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
三是妈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3 岁前孩子的情绪问题一定源自他和父母的关系。被父母亲责骂最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孩子已经开始的与外人的互动也会对他的情绪有影响。任何人际互动都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
下面就家长提出的情绪管理方面的8个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01:果果2 岁8 个月,刚上幼儿园。她非常喜欢幼儿园, 老师也挺不错。但是最近老师反应说:“ 果果什么都好,就 是一句都说不得,刚说一句,还没批评呢,她立刻就哇哇大哭!”自尊心这么强,以后怎么办呢?
☞解答:2 岁多的孩子都是这样:不希望别人说她不好,听到不好,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把难受的感觉表达出来。其实任何人被批评时,都会难受,只不过成人有更多表达方式,比较容易恢复而已。而2 岁多的孩子拥有的表达方式很少,哭,通常就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重要的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被批评当然会难过。”然后告诉孩子:“老师这样说你的时候,她说的是一件事,而不是针对你这个人。”常常这样对孩子讲,她就能明白。
另外,妈妈平常在对孩子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能说:“你这个人真笨、真懒惰、真差劲。”措辞要针对事情,而不是人,这样你才能真正告诉孩子:“我没说你这个人,而是事情,这个事情要改过。”
● ● ●
02:女儿一遇到任何挫折都会哭鼻子。比如和小朋友合奏曲子时,她没有跟上节奏就会有特别强烈的挫败感。我该怎么帮助她才好?
☞解答:把这当成一个机会教导她:当她遇到挫败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不赞成没完没了地安慰孩子,跟她说“没关系”。因为,有时候安慰会减轻孩子的挫折感,而当挫折感不是来自于道德上的对错时,就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和接受生命里的不如意,比如别人不喜欢他,或者他做得不如别人好。
简单的安慰之后,直接告诉孩子失败后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因为她总要学习如何面对挫折。比如当某个小朋友做得比她好时,让她观察这个小朋友好在哪里?她是怎样做到的?父母千万不要指望让孩子回避竞争,也不要教导孩子别去和别人竞争,最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都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竞争。
当然,如果爸爸妈妈在自己面对挫败和竞争时,示范好的处理方式,那么这对孩子会是最好的教导。
● ● ●
03:悠悠平时难免会因为调皮受到我的批评。以前批评他,他会生气地扔东西以发泄他的不舒服,但是扔东西的结果就是导致我更多的批评,所以现在他改成在自己手背上狠狠咬一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这种发泄情绪的方式让我觉得很心疼,也很苦恼。可是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受一点批评是不可能的。我应该如何帮助悠悠排解受批评以后难过的情绪?
☞解答:如果孩子的表现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说明妈妈的批评过头了。
妈妈可能觉得自己没问题,或者为自己辩护说“我在教他”“我的批评很合理”,但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反应里找答案、做检讨。孩子伤害自己已经是一种偏差行为,而这种行为表明孩子内部的情绪过满,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这十之八九不是因为孩子过度脆弱,而是妈妈的态度过了头,自己却毫无察觉。
所以,现在妈妈要做的不是想办法让孩子学习承受情绪,而是反省自己在批评孩子时,声音和语气里有没有过大的力量?声音能量过大,语气过于强硬都会引起孩子的过度反应。试试改变自己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看能不能好一点!如果温和客气的教导对孩子不管用,我们也可以尝试其他办法,比如,孩子不肯收拾东西,我们就不同意他出门玩,直到他完成分内的事情。温和的说教没效果,不代表我们只能用激烈的批评。
即使当孩子犯了很大的错,我们需要用认真、严肃的态度讲尖锐的话时,我们也要用身体和孩子做连接,比如靠近他,用手握着他的手或肩膀,告诉他:“你刚才那样做,妈妈觉得错得太离谱。”这样,孩子比较容易听进去教导,因为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自己只是被批评,而不是被拒绝。“妈妈的批评不代表妈妈不爱我、不要我”,恐惧也会因此减少。
另外,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当我们想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时,那就在孩子收拾好东西的时候表扬他:“你自己收拾了,真好。”或者“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放回了原位,我很高兴。”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教导,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如果正面鼓励比批评更有效,为什么我们不用这个方法呢?
04:宝宝快4个月了,最近情绪变得很不好,精神也不是很好,爱哭,白天爱睡觉,晚上又睡得晚,原先还喜欢和我们咿咿呀呀的,最近都不愿意说了。他是怎么了?
☞解答:可能是身体不舒服,这么小的孩子如果不是身体不舒服,一般不会有情绪问题。生病了,孩子的身体会做一些抗争,导致精神不好。这时候,我们多抱抱孩子就行了,孩子情绪不好时,拥抱能给他最多安抚。
另外,这么小的孩子,情绪完全受妈妈影响,妈妈情绪好他就好,妈妈不好他也不好。
● ● ●
05:有一天我出门上班,走得比较着急,没太照顾到女儿的情绪。后来听家里的老人说,女儿在家哭了好久,一直喊“找妈妈”。等我下班回到家,她早已没事了,我还是不太放心,睡觉前问了问她:“今天不是哭了?妈妈走时没抱抱你, 是不是委屈了?”我想知道,这样做过头吗?我对孩子的情绪的关注是不是有些过头?
☞解答:妈妈的做法是可以的。至于有没有必要,那要看妈妈和孩子两个人的需求。比如这个过程当中,起码妈妈心里已经有了不踏实,想跟女儿聊聊,那么就可以聊。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孩子学习,他们是最自然地在做沟通。面对情绪,当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消化或者从中学点儿什么,那么就让它自然过去,不必讲出来。当他觉得自己处理不了,则自然会表达出来。所以,在妈妈这里,是不是每件有关孩子情绪的事情,都需要过后更好地处理一下?需要妈妈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提出,但我们总觉得心里有个事,不踏实,那么就去主动找孩子。我们和孩子一样,是自由的。
至于对孩子情绪的关注有没有过头?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只能跟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去摸索。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可以做到尽量温和,尽量不用过于激烈的情绪和言辞,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一旦有问题,其实是孩子给你信号。有时候孩子会说:“妈妈,别再说了!”或者当我们因为害怕、焦虑对孩子“过好”,做得“过多”时,孩子会觉得很辛苦,并用表情告诉我们,比如皱眉头、不耐烦、听不下去、避开话题……只是我们很多人根本没在观察孩子的反应,只是一味地跟着我们的头脑,即使孩子说“别说了”,我们还是停不下来,非说不可。
06:3岁的男孩。如果我发现他尿急的样子,提醒他,他根本不理会甚至会发脾气。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忍住不提醒他,他会真的尿在裤子上,并会因此发更大的脾气!这是为什么?我到底该怎么做?
☞解答:不提醒。他可以发脾气,但是他冷静下来之后,妈妈还是要告诉他:“下次有感觉,要记得去厕所。”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最执拗的时候,他很想自主,讨厌别人主动来帮忙,除非他自己提出要别人帮忙。而且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控制大小便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一项成就,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比如尿在裤子上,他会很挫败、很不高兴。妈妈要允许他有这种失败, 并认同和接纳随失败而来的各种负面情绪。
07:最近,3 岁半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总是拼命吃东西。但她吃东西明显不是因为饥饿,有时候吃太多都成积食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周末就不这样。这是因为她在幼儿园不开心吗?问她她又说不出来。我需要怎样帮助她?
☞解答:情绪带来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正常情况下,孩子吃东西是跟着自己感觉来的,饿了才吃。这样不顾身体的不舒服一直往嘴巴里塞东西,应该是情绪有问题。而暴食通常和“失落”“悲伤”的情绪有关。
我猜并不是因为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比如她被人打了),而是因为她没办法适应幼儿园。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她感觉害怕,但又一定要去,不得不和亲人分离,于是感到失落和悲伤。
我们可以陪伴孩子慢慢度过这个适应期。孩子暴食、失落,这个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需要拿出更多时间和她在一起,听她说话,跟她聊天。不要骗自己说,孩子自己慢慢会好。她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除非她是个乐天型的小朋友, 很容易被其他孩子吸引,和他们非常融洽地在一起,和他们联结。
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比如尿在裤子上,他会很挫败、很不高兴。妈妈要允许他有这种失败, 并认同和接纳随失败而来的各种负面情绪。
08:我女儿看见电视里有人哭,就会假装出一个表情,说:“哈哈哈,我看到她们哭,好开心啊!”但我一看到她的样子就明显知道那不是她的真实感受。她为什么会这样?
☞解答:这是一种防卫。
至于为什么她要否认自己的真实感觉,那就要看家里人是否说话时常常带着“双重信息”。所谓“双重信息”就是:我这样认为,但我不直接告诉你。比如孩子问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可以吗?”妈妈说:“你喜欢啊?你喜欢就出去!”而这时孩子其实从妈妈的声音里可以感觉到,妈妈不想让她出去。然后这个孩子就会愣在那里:出去,怕妈妈不高兴;不出去,妈妈又会说:“我已经让你出去了,是你自己不要去的,那你不要说我不让你出去哦。”
当一个人在长期不安全的情况下,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话告诉别人,但又希望别人明白,就会常常这样讲相反的话。这样,不管对方怎样做,他都不用负责任。比如有的老人接到子女的电话会说:“你不用打电话回来啊!”可是,如果真的不打,他会生气,如果打,他又继续这样说。
当家里人常常这样表达“双重信息”时,孩子就会学会这样的表达方式。比如看到别人哭她也想哭,但她却会伪装说:“我很开心啊。”但实际上是她看到别人哭是伤心的。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或声音跟内容表达的,是两样东西。
也有可能是孩子感觉自己哭了,会被大人说,于是这样来掩饰。总之,之所以防卫就是因为觉得不安全,如果安全, 想哭就哭了。妈妈也许觉得,自己没有不许孩子哭啊!不一定是不让孩子哭这一件事情本身,而可能是在其他场合常常表达“双重信息”,让孩子感觉到表达真实感受是不安全的。
转载自《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