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告诉我们: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者。老师和家长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引导者和执行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家长会、预约谈话以及平时的沟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到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成人的包办代替会使幼儿失去学习动手的机会,同时养成依赖的习惯。所以,正确认识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认真学习领会相关知识,并且内化于心,大胆实践,才能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落到实处。
生活自理技能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技能就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并运用。在幼儿园,老师要将幼儿生活自理技能作为一门课程有计划地实施。如餐前学习漱口的方法,每餐后提醒孩子漱口并重点关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采用适合孩子的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施教。
1.儿歌教学法。比如,小班幼儿在学习如何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创编朗朗上口的儿歌,把每一个动作精确下来,固定为儿歌语言。例如:“小手抓住小衣服,背面对着小肚子,小老鼠,盖房子,小手捏住小袖子,左钻钻、右钻钻,咯吱咯吱上房子”。通过这种简短、韵律感强的儿歌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每一步的动作分解进行练习。
2.视频巩固法。幼儿在幼儿园生活自理技能的学习,只有延伸到家庭才能得以巩固并形成习惯。通过班级微信群平台,我们针对幼儿每周重点练习的技能,录制相关视频,并推送至班级群中,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引导孩子在家中练习。长此以往,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和动力。比如,在家长将幼儿练习的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后,教师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和鼓励:“宝贝练习得很认真、不怕困难,相信你会越做越好,加油!”
当然,我们也要对幼儿合理期待,试图经过几次的学习就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当面对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时或因做不好而焦躁时,老师要给幼儿更多的包容和帮助。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的方法,并引导孩子互相学习。在班级中有的孩子因为穿不上衣服而着急地说:老师,我的这个肩膀老是掉下来!老师就请一个小朋友来示范自己穿衣的方法,“盖好房子”后,用脖子把一个肩膀处夹住,穿另外一个袖子,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样做的细节动作,帮助孩子掌握正确方法,学会解决问题。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提高并形成习惯。在这过程中,老师也要经常将幼儿在园时的一些情况通过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反馈至家长,让家长也了解到孩子在自己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老师和家长都要对幼儿要抱有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用心关注,用情呵护,加强沟通,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总之,幼儿良好自理能力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幼儿家庭长期坚持、共同参与,需要家园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育儿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班级中的幼儿的自理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比如每次户外活动前,孩子们穿衣服的时间缩短了不少;比如每天下午接园时,大部分幼儿会自己穿好衣服、整理擦嘴巾和水壶,背在身上;又比如我经常能够在班级中听到“老师,我自己穿上了!老师,你看,我都会扣扣子了!”这样自信的、自我认可的语言。由此来看,幼儿园和家庭应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育人氛围,进而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为他们的身心成长和今后发展打好教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