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高发

资料更新:2021-05-24
浏览次数:204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一般主要侵犯1-7岁的小孩,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子特别多见。
  手足口病的病毒和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有很多是重叠的,比如CA16,既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也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所不同的是症状不同,手足口病在嘴巴、掌心、脚板心和肛门周围会出现透明的小水泡,而疱疹性咽峡炎只是在口腔上颚、颚弓和扁桃体两侧长水泡,且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比手足口轻。
另一区别是,手足口病的少数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而疱疹性咽颊炎虽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即不会出现重症。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
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峡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误区有哪些?
手足口病
误区1:手足口病可以吃特效药治疗
事实上,只能进行常规的抗病毒治疗,并对症处理。
误区2:酒精、苏打水可以消灭手足口病病毒
酒精、苏打水并不能有效杀死手足口病病毒这类肠道病毒。
误区3:板蓝根、维生素B可以预防手足口病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表明板蓝根和维生素B表明能预防手足口。
误区4:用针挑破孩子身上的疱疹
孩子如果出疱疹应由其自行消退,家长如果用针挑破,有可能会导致继发感染。
误区5:用84消毒液给孩子的衣物消毒
84消毒液的有害成分(如氯气)会残留在空气中难以挥发,而且污染水源,更可怕的是它的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对人体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误区6:手足口病通过手、口接触传染,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触会造成感染,呼吸道的间接接触也会造成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
误区1:要打抗生素
家长要了解,抗生素只有杀菌的作用,对病毒无效,在我们没有细菌感染的时候用上抗生素,不但对疱疹性咽峡炎无用,还会导致体内整个菌群紊乱!菌群紊乱就会使孩子拉肚子,甚至导致霉菌感染等一系列因为乱用抗生素引起的疾病!
误区2:得过之后就终身免疫了
得过一次疱疹性咽峡炎后,还会再感染。能够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有多类,每一类还分好几种亚型,每一亚型病毒都可能让孩子发病。孩子这次得了之后,对于这种亚型的病毒的免疫也只在半年到一年。也就是说,孩子很可能这波刚好,接下来又被别的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感染了,所以还应引起注意。
平时要怎么预防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1.勤洗手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2.少去人流多的地方
流行期间不宜带小朋友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讲卫生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
4.注意饮食卫生
儿童使用的餐具及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小朋友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5.打疫苗
EV71疫苗可以预防重症手足口病,6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可以接种。
传染病不可怕,及时预防是关键!
  在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家长一定要科学的做好前期预防工作,让孩子们平安、健康的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地址:灞桥区公园南路9号
电话:15591808531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83338095 83338096

招生热线
83338095 8333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