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以前的宝宝为何会打人、拍人、推人、咬人?
一、1岁以内的宝宝,会特别喜欢拍,拍人,拍自己,扑人,甚至咬人。这都不是故意的。他们是在探索,是正常的发育过程。
“打”是由于上臂的控制能力还不够灵活。如果孩子上臂僵硬,就会出现过于用力的情况。有妈妈说宝宝会从别人身上碾压过去,或是冲撞对方。
这仍是基于孩子身体的发育。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空间感、身体控制能力。
三、1.5岁以后,孩子的空间感好了,可以敏锐地发现身边的障碍物。另一个就是身体的控制能力。
一般1.5岁的孩子才可以在快速前进的过程中,迅速刹车或拐弯。刹车的能力与孩子的内耳前庭的发育有关系。肌肉控制能力更好的孩子,会灵活地加速或减速。
四、3岁以前的孩子打人,一种是生理性的,一种是模仿的,极少的是恶意行为。
有的妈妈会问:怎样可以让宝宝拍得轻一点?
解决方法1:促进宝宝的手部触觉能力。按摩,接受更多的触觉体验,告诉宝宝什么是轻、重。如果宝宝手部触觉能力发展的不好,以后在写字的时候,也会比较吃力困难。手发育的好的,是可以绣花的;发育的不好的,只能锄地啦。
解决方法2:肢体操,帮助宝宝控制上臂的力量和灵活性。
2、其次,宝宝被打,家长该怎么办?
举个例子,你们两夫妻打情骂俏时,也会有打一下拍一下的情况。这也是打呀,但是你会生气吗?你会觉得你老公在家暴吗?不会!让你真正感觉被打的,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外,还同时伴有被伤害、被欺负、伤心,孤独,害怕,愤怒等感受和情绪。如果你总是被一个人打,你会对他产生恐惧吗?会回避这类人吗?这些感受会怎样影响你的行为?这就会影响到我们的社交和安全感。
当孩子感觉自己被打,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在第一时间处理生理上的伤害。实际上如何安抚心理上的伤害才是重中之重。
面对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不同的家长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部分家长会立刻组织宝宝之间的“矛盾行为”,部分家长会认为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给予宝宝一定的空间,让他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同伴和善、化解。而如果对方家长价值观育儿观与你不一样,非常冲动、情绪化,此时你应该尽快远离,避免出现进一步的伤害和不可控的后果,因为你要保护孩子。
但是无论宝宝是“被打”还是“打人”,请家长首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免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一、1岁以内就不要想了,他们完全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连参与的能力都没有。以看护人为主导来解决问题。
二、1岁多的孩子,教会他在被打的时候,用跑躲避攻击;或是寻求帮助,跑过来喊妈妈或看护人。因为这么大的孩子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比自己强大等,所以这个阶段应以寻求帮助为主。旁边没有大人可喊时,把胳膊伸出来,保护自己,阻挡对方的攻击。
三、2岁左右,孩子可以清晰表达了,可以用语言理论。我们有些学员的宝宝在1岁8个月时就可以讲很好的句子了,这样的方法宝宝也可以驾驭了。
五、孩子4、5岁时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完全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冲突,如吵架、打架等,取决于孩子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能否遵循社交规则。比如孩子情绪激动时肢体会失控,那家长可能还是要给予一定的协助,以免状况失控;但如果孩子在处理冲突后仍能愉快的融入到团队游戏集体生活中去,这时候就可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