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进幼儿食欲,促进消化吸收,保证身体健康,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和就餐气氛。
首先,不要在幼儿吃饭的时候批评他,影响他的就餐情绪。因为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对肠胃的消化功能有影响。当进食时,由于条件反射的作用,胃肠的消化液分泌旺盛,食欲旺盛。
在幼儿情绪不好时,大脑皮层对外界环境反应的兴奋性降低,使胃肠分泌的消化液减少,胃肠蠕动减弱,从而降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这样就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使人没有饥饿感,吃不下饭,即使勉强吃下去,也常感到肚子不舒服。
所以,当幼儿有过错时,切忌迫不及待地在吃饭的时候责备或打骂他,这样会严重影响幼儿的食欲和消化。
不要过分要求幼儿吃饭速度,提倡细嚼慢咽。在人的唾液中有许多消化酶,食物咀嚼的时间越长,食物就会被研磨得越小越细,食物与唾液混合的时间就越长,就越能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
由于幼儿的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善,胃蠕动能力较差,胃腺的数量较少,分泌胃液的质和量均不如成人。如果在进食时充分咀嚼,在口腔中就能将食物充分地研磨和初步消化,就可以减轻下一步为肠道消化食物的负担,提高幼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保护胃肠道,促进营养素的充分吸收和利用。
因此幼儿在吃饭时,不宜对幼儿过分催促,要让幼儿有时间充分咀嚼。如果幼儿进食速度太快,不等充分咀嚼就下咽,还应该提醒幼儿放慢速度,细嚼慢咽。
另外,也不要让幼儿边听故事边吃饭,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做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吃饭心不在焉,会减少胃肠道的血液供给及消化系统消化液的分泌,进而影响幼儿对食物中营养的消化吸收,而造成幼儿食欲不好,消化不良等。应该给幼儿固定就餐位置,大人也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就餐习惯。
在对待孩孩子吃的问题上,我们都比较重视孩子吃饱、吃好、吃得清洁卫生这些生理上的需要,往往容易忽视孩子进餐时的环境和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等心理上的需要。殊不知,孩子就餐时外界环境和心理、食欲、消化等诸方面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就餐时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即使是美味佳肴也难以达到预期营养的目的。以下种种就餐方式,就有碍孩子身心健康。
儿童在没有家长老师管教的情况下,一般都会挑挑拣拣,自己觉得好吃的多吃一点,反之便不予问津。有的儿童一般都有边吃边看边玩的坏习惯,从而造成偏食和营养不良。另外,单独进餐可使孩子淡忘进餐礼节,还会产生孤独感,这些有可能延续到今后的生活中,甚至影响其行为和性格的正常发展,于身心健康不利。
有的孩子有挑食、偏食、含饭、厌食的习惯,大人会在餐桌前大加训斥、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就餐情绪,使孩子食欲锐减,或在哭泣中进食。久而久之,可使孩子形成对就餐的厌烦心理这样便难以保证进食的质量。
就餐时过分的玩笑嬉戏,也是不妥的。这样容易造成食物误入气管、食物堵塞喉咙等严重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