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对孩子表示重视和尊重的时候,孩子就会把心中的郁闷倾诉出来。这样孩子在变得开心的同时,也更乐于和父母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加深孩子对自己的好感,也有助于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
其实,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从根源上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和想法进行明确的指导,进而让孩子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某些行为,提高自控力。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应当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其实,一个好父母不应当采取这样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见后,做父母的更应摒弃这种做法。而应倾听孩子的心声,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会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分担他们的忧愁、痛苦。同时他们也希望父母可以听听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不是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
譬如,当孩子放学回家后,兴致勃勃地跟父母说起学校里发生的一些趣事时,他们却不愿意听,甚至会怒斥他:“你瞎操什么心,小小年纪懂什么,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其他的事情不必要操心,赶快回房间学习!”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父母不愿意听他说话,觉得什么事情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它埋在心里。久而久之,这种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那时父母与孩子沟通起来就更困难了。
因此,父母不但要倾听孩子说话,更要学会如何倾听。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做到:不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要尽量让孩子充分地表达他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孩子说话,在他一时没接上来时,耐心等一等。这样一来,孩子觉得得到了尊重,也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的对象,甚至会和父母成为好朋友。
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他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难,随时都可能遇到迷茫费解的问题,并且他们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干扰:一会儿哭得伤心欲绝,一会儿又笑得阳光灿烂。他们在内心里极其渴望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感受。所以这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评论家、指导者,而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所以父母们应该明白,倾听的目的,不是看孩子说的对与错,而是用“倾听”的动作来给孩子支持和理解;通过倾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父母永远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所以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1.用正确的姿态倾听
父母要想改变孩子“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就必须先让自已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而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做好姿态。
首先是“停”,手上和心理的“停”。即父母要暂时放下正在做和正在想的事情,注视对方,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是“看”。即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
最后是“听”。即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以简短的语句,如“你觉得老师不公平吗”“你很生气自己被冤枉吗”等,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出来。
2.表现出听的兴趣
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孩子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早知道了”。听到这句话,孩子“说”的欲望全被打消了。
其实,认真听孩子倾诉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做父母的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学习,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所讲的事情表现出兴趣,孩子就会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
因此,当孩子对你说某件好玩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表现出兴趣,认真地听,并把这种认真的态度传达给孩子。可以用以下方法传达:
(1)运用表情变化来传达。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孩子一般最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因为能把大人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
(2)语言表达。在倾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等话语来表示你的兴趣。
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就会养成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的坏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幼年时很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3.再忙也要听孩子说
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是很希望与父母交流的。孩子有高兴的事,首先想到的是告诉父母,与父母分享快乐;如果有烦恼的事,也很想得到父母的开导和帮助。但是,大多数父母都没有与孩子交流的习惯,他们总是说“我很忙,哪有时间听你说个没完呀”。
于是,在这种观念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越来越深。
“每天暂停十分钟,听听少年心底梦”,这是一则公益广告,它通俗地讲出了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听孩子诉说,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做父母的一份责任,父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招生热线
029-68910326 029-689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