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习俗

资料更新:2024-12-20
浏览次数:87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的来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的风俗

古代纪念: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九九消寒:九九消寒图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三钢一路20号
电话:18696749009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23—62485198

招生热线
023—6248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