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只会哭和生闷气?这个万能公式,教孩子正确表达需求

资料更新:2022-07-04
浏览次数:137

先讲个真实的故事:
北京某小学曾发生过一起一年级家长打学生的暴力案件。
事件起因,被打的男孩一高兴就会搂抱同桌的一个漂亮小女生。
小女生的家长多次找男孩家长沟通都没有效果。
女孩呢,因此开始害怕上学,她父母一怒之下找到男孩,一顿拳脚相加。
女孩家长的愤怒点在于,小男孩对自家女儿“耍流氓”。
男孩的家长却觉得非常冤屈,因为他家孩子表达喜欢的方式,就是扑上去紧紧抱着对方,其实没有什么坏心思。
《圣经》中,有个关于“通天塔”的故事。
人类原本是可以建起通往天堂的高塔的。
上帝为了破坏人类的计划,只做了一件事:「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
沟通和表达有着通天的力量。孩子小的时候会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

孩子为什么会生闷气
微博上有个话题投票:“你平时遇到委屈会怎么办?”有59%的人,选择“自己憋着”。大人况且如此,孩子身上的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
第一,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在权威型的家庭比较常见,家长会反复告诉孩子:“小孩子别那么多事!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我接纳度低,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一边渴望,一边自我压抑,内心相互拉扯,表现在外的就是静默难言。
第二,孩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词汇量有限,在感到憋屈的时候,他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情绪,整个人会陷入无力感和负面情绪中走不出来。第三,家长选择性忽略孩子的情绪“不要去管他,让他自己冷静冷静”有些孩子被批评了,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了,他会躲到一边生闷气,拒绝沟通,家长们觉得正好趁这个机会让孩子反思一下,让他长长教训。
任由孩子生闷气有什么危害
第一,负面情绪会转化成对身体的攻击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躯体化障碍”,这样的案例非常常见:孩子被忙碌的父母忽略了,感觉很委屈,可他不会表达出来。偶然一次,他生病了,父母很紧张、很细心的照顾他,让他找到了被爱的感觉这个孩子就会出现“躯体化障碍”,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装病”。其实,孩子并没有“装病”的意识,这完全是他心理上的表达:我有话无法直接说出来,那干脆就用躯体出问题来表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负面情绪无处正确表达出来,它就转化成了对身体的攻击。
第二,没有沟通的亲子关系会歪到变形很多成年人觉得,让孩子自己冷静冷静,能避免争吵,也是给他机会自我反思一下,可实际上呢?孩子并不会像大人一样冷静的自我反思。孩子小小世界里的大大伤心事,可能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心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越琢磨越负面。孩子的认知有限,在负面情绪下,他很少会反思自我,只会愈发的放大父母的强势、狭隘、冷漠等缺点,把自己放在不被爱的、弱势的受害者的位置上。如果后续依然缺乏及时沟通,孩子就会越来越偏激。一旦孩子得出负面的结论,亲子关系就会愈发恶劣。第三,有想法不说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水平之前写过几篇关于校园欺凌的文,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善表达的、没有朋友的。那种心里有事却说不出来的孩子,很难交到朋友,大家会认为他很难沟通、不好相处、冷漠、脾气大。这种孩子会给人一种感觉,被欺负了,他也不会告状,更加没人帮忙,他会更容易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没有天生就会自如表达情绪的孩子,也没有天生不爱表达、自我封闭的孩子,关键还是看家长的引导。

第一,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来,大声朗读10遍这4句话,这条就算你通过:

我们认为的小事儿,在孩子眼里都不是小事儿。

我们认为的小打骂,在孩子眼里都是大事儿!

他为屁大点事儿大哭,正常!

他为你屁大点批评大哭,正常!


比如,伤心时就哭哭闹闹,高兴时就搂搂抱抱,做为老妈子咱们不仅可以全盘接受,还总能给予及时的响应。
但孩子慢慢长大,他进入学校,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开始独立的面对朋友、同学、老师,他该怎么表达情绪呢?
很多家长们会提醒孩子,“不要乱发脾气”,乱发脾气也没人会像家里人一样迁就你,只会让人更加讨厌你。
不要发脾气,那高兴时,怎么做?伤心时,又该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都忽略了没说,这才有上面小男孩被打的极端案例。
当然,这样的极端案例毕竟少见。
可生活中,很多的孩子还有这样的烦恼:
闺蜜最近就有个烦恼事,她7岁的儿子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默默地生闷气。
一开始,闺蜜还去哄。
可看儿子那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样子,两句话下去,她就忍不住的骂起来。
结果,她越是骂,孩子越是不说话。
现在她干脆采取冷处理,生闷气就让他自己待着去。
气够了,这事也就揭过去了。
不过,闺蜜还是有点担心:“这样处理好不好啊?”
不好是必然的!
可然后呢?谁也不知道怎样是更好的选择。


地址:宝鸡市金台区陈仓大道46号
电话:0917-3873322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917-3873322

招生热线
0917-387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