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有一个词叫“语迟”,即孩子语言发展迟缓。正常孩子两岁半时语言就可以比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了,四岁基本掌握口语,五岁可以较清楚复述听过的故事。
如果孩子的语言发育速度明显落后于这个标准,三四岁的时候也不会说话,妈妈们就应该注意一下宝宝是否存在语言发育障碍了。
遇见这种问题,妈妈们也不要过分担心,其实只要弄清楚孩子语言发育障碍背后的原因,这个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
一般来说,语言发育迟缓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宝宝的口腔肌肉发育发育不足引起的,还不足以支持孩子开口说话做各种口型。
那宝宝口腔肌肉发育不足其实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宝妈们只要记住一个字,吃。只要“吃”得正确,宝宝的口腔肌肉就很容易得到锻炼了,说话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不吃粗粮,只吃精细食物
由于宝宝的肠胃很娇嫩、吸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妈妈经常为宝宝吃的食物都是精细加工好的,有助于宝宝吸收。
但是由于食物被加工得太过精细,不需要宝宝动用自己的口腔进行咀嚼和咬合,导致口腔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宝宝就会说话较晚、口齿不清。
其实周岁过后妈妈就可以适当地让宝宝接触一些粗粮了,粗粮由于富含纤维、颗粒更大一些、比较硬,需要宝宝自己去咀嚼,在这个过程中就无形为孩子以后的说话打下了基础。
饮食不均衡、不规律
如果宝宝的饮食中搭配得不够均衡,固体食物较少流体食物较多,也会造成宝宝咀嚼能力锻炼不充分。
同时妈妈们要坚持给宝宝喂一日三餐,保持规律饮食,每日膳食进行搭配,确保宝宝能够摄入足够的成长所需养分。
按时吃一日三餐可以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而且有助于让宝宝锻炼口腔肌肉,还能让宝宝新长出来的牙齿更巩固。
多和宝宝交流
有些妈妈和宝宝太“心有灵犀”,经常是宝宝哭了一声,手指一伸,就立马知道宝宝需要什么,其实这样做不利于宝宝主动开口说话。
妈妈可以尽量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开始不要求快,用宝宝的方式,保持句型简单,意思清晰,可以适当的加一些手势和动作,帮助孩子理解。
创造宝宝开口的动机,下次宝宝再手指一伸的时候,妈妈不要太“善解人意”,要试着跟孩子说“宝宝,你是想喝水吗,以后你想要什么就说出来,这样妈妈才懂。”
亲子共读
妈妈可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陪宝宝看看绘本、读读故事书,讲一些简单的故事,注意语速放慢一些,绘声绘色。
就算宝宝不能完全理解书本的内容,书中那些规范化的表达方式和优美的语言依旧可以在宝宝的脑海中留下范式,为他以后的语言表达做启蒙。
妈妈可以重复读一段故事或者一些重要的词语,试着让宝宝也咿咿呀呀地参与进来跟着读,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尝试让孩子来讲故事。
亲子共读的这种方式对宝宝大有益处,锻炼了宝宝的语言能力,同时给孩子培养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调动多种感官学习词汇
宝宝刚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偏向于一个词一个词的学习,妈妈可以带着宝宝多积累感官上、身体上的词汇,让宝宝一开始学习一些比较形象的词。
比如身体有哪些部位?脖子、嘴巴、耳朵、眼睛……和宝宝动起来学习,不只是名词,动词也可以用这种方式。
家长用身体做示范,带着宝宝一起学,学到“跳”这个词,就带领宝宝跳一跳,比简单枯燥地学好很多,宝宝更易于接受。
调动多感官,让孩子利用视觉、嗅觉、触觉等等,学到糖果,就让宝宝吃一吃、闻一闻,这样就更好理解。
孩子说话晚,不一定就是智商低的表现,妈妈不要着急,通过耐心地引导,让宝宝开口说话。
招生热线
0871-63630755、0871-63636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