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相处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资料更新:2022-04-20
浏览次数:91

片段1:笑笑趴在地上,妈妈反复跟笑笑讲:“地上太凉了,太脏了,不准趴着!”笑笑大声说:“我就要趴着……”还没等笑笑说完,妈妈就气呼呼地走过来把她抱走了。


片段2:笑笑在画画,妈妈在工作。笑笑:“妈妈,我喜欢蓝色,我画了一棵蓝色的树。”妈妈随口应和:“蓝色的树?好有趣啊。”笑笑:“结什么果子呢?绿色的吧?哦不,还是咖啡色的吧!”妈妈敷衍了事:“绿色的是什么果子啊?”突然,笑笑跑过来,用水彩笔在妈妈的资料上乱画一通。为了防止笑笑再次捣乱,妈妈只能答应给笑笑看动画片。


片段3: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都可以自己吃饭,唯独小颖还需要喂饭。老师为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要求她自己吃饭,她便号啕大哭,说自己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喂饭……另外,小颖也常和其他小朋友起冲突,因为她看中的玩具谁也不能玩。


片段4:影院内,朋朋在空座位上爬来爬去。工作人员发现后前来制止,朋朋妈妈辩解道:“影院有这么多空位子,我儿子又没有影响到其他人。 


幼儿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父母教养方式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那么,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相处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分享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的教育理念在更新,他们知道“打骂”教育是错误的。于是,打骂少了,说教多了。说教是指家长带着强烈、明确的目标,对孩子的言行进行教育,希望孩子变成自己心目中期望的样子。长期说教,可能会让孩子陷入情绪陷阱,一旦家长开始讲话,就可能激发孩子不愉快的被说教的体验,因此孩子会特别排斥、拒绝。分享则是指家长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融洽的氛围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体验,不强迫对方接受。


爸爸妈妈这样做


1. 不把孩子同他人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好的行为,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2. 倾听孩子的话语。在和孩子沟通时,很多家长说得多,听得少。事实上,只有善于倾听,才能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从而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少一些愧疚补偿多一些高质量陪伴

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很多家长就想通过其他方式补偿,如用玩具弥补毁约,用零食增进亲子关系等。长此以往,孩子会利用家长的愧疚心理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因此,家长与其用愧疚补偿取得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不如将每次陪伴变为高质量的陪伴。


爸爸妈妈这样做


1.全情投入。和孩子游戏时,暂时放下手机,全身心陪孩子沉浸在游戏情境中;在游戏中同孩子对话,体会游戏角色的情感,与孩子产生共鸣;按照孩子的节奏开展游戏,不中途离开或敷衍。


2. 眼神交流。陪伴孩子时,鼓励孩子与自己进行眼神对视,引导孩子养成边说边观察的习惯,这对他未来社交技能的养成意义重大。


3.回应感受。回应孩子的感受不等同于引导孩子的感受,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理解、尊重你的感受”,而不是“我要来解决你的伤心、失落、孤单”。伤心、失落、孤单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部分,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4.鼓励表达。家长的共情、恰当提问,能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表达。例如,在亲子阅读中,家长可以结合故事内容问孩子“如果遇到相同的困难,你会怎么办?”


少一些包办代替多一些尝试


在社交过程中,有些孩子表现得畏缩、固执而自我,这往往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其中,家长的包办替代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相对于共性的不可控因素,改变亲子教养方式,减少包办替代,多给孩子一些亲身体验和尝试的机会,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人格的重要方式。


爸爸妈妈这样做


1.增加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家长应学会放手,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洗手、吃饭、穿衣服鞋袜、整理小床等。家长还可以以信赖的口吻,委托孩子帮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积极参加亲子体育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体育活动,在运动中,让孩子既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又学会一定的规则意识,更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少一些独享多一些分享

孩子作为家庭的焦点,常常有独享的特权。太多的独享会让孩子觉得被偏爱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如果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容易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因此,在亲子相处过程中,除了要让孩子感受到爱,还要让他感受到共享、分享的快乐和技巧。


爸爸妈妈这样做


1.不强迫孩子分享。强迫分享不利于孩子正确理解分享的意义,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甚至自己不重要。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形成不会拒绝别人的讨好型人格。学习分享,并不是简单的把东西分给别人,而是让孩子理解分享的真正意义——分享不仅能让我们交到朋友,还能获得让别人快乐的成就感。


2.鼓励孩子制订分享方案。在家里,经常让孩子制订物品的分享方案,并说说理由。此外,家长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指出分享方案的不合理之处,鼓励孩子再次解决问题。


少一些超前教育多一些公德教育

超前教育削弱了正常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从表面上看,超前教育或许暂时解决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但孩子在“超前”的重压下学习和生活,心理会变得脆弱,从而害怕失败、不能接受挫折。此外,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私德教育,如教导孩子懂礼貌、讲卫生等,而容易忽视孩子社会公德的教育。


爸爸妈妈这样做


1.做好榜样示范。模仿是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家长注重自身公德行为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如不随地吐痰、乐于助人等。


2.和孩子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义务活动,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对培养孩子的爱心很有帮助,如定期去孤儿院、养老院服务等。

地址:重庆市涪陵李渡新区聚业大道11号涪高中对面
电话:15123181883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15123181883

招生热线
1512318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