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孩子馋零食,要不要满足TA?

资料更新:2021-02-03
浏览次数:153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一大波美食即将来袭。面对零食的诱惑,孩子往往难以抗拒。一边是孩子渴求的眼神,一边是父母内心的纠结,可一想到五颜六色的包装,就想到色素,继而想到万恶的糖精、防腐剂等添加剂,瞬间便如临大敌,大部分父母就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请求。


虽然理解父母们为孩子好的初衷,但一味用暴力禁止孩子吃零食,真的对吗?


被禁吃零食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

01 不禁不为、愈禁愈为

心理学中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潘多拉效应”。也就是说越想禁止,就越激发他的渴望。那些被禁止的事物被蒙上神秘色彩后,会带来更强的诱惑力。不被允许吃零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以下表现:

眼馋:因为在家吃不到,渴求别人的零食;

抢夺:正常方式得不到,只能依靠粗暴抢夺。


在幼儿时期,任何心理上的极度不满足都会在这个孩子身上留下烙印。如果家长越是压抑孩子想吃零食的需求,长大后这种需求就会被无限放大,孩子越是无意识地拼命弥补。从小不被允许吃零食的孩子,长大后自己有能力了,可能会屯一堆零食来犒劳自己,满足内心的缺憾,进而真的影响健康。


02 感觉自己不被爱

孩子想吃零食时,实际上是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需求。发育阶段的孩子,身体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孩子的胃容量小,每次进食量较少,但活动量大,身体会提示他进行补充,因此就有想吃东西的欲望。父母不允许孩子吃零食的态度,会让孩子产生自己不被接纳的感受,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尤其是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拥有零食,而自己没有,在这种对比下,更容易怀疑自己不被爱。孩子只有在稳固安心的心理环境下,才会有更好的行为,更乐意接受父母的引导,慢慢学会自我节制。


03 对新鲜事物胆小排斥

孩子通过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来认知这个世界,孩子想吃各种花样的食物,是一种外在表现,深层次的需求是孩子想要探索新事物,认知世界。面对一种从未吃过的食物,不同孩子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勇于尝试: “又是什么新鲜东西,我要尝尝。”

谨慎:“可以吃吗?等别人先吃,我再吃。”

害怕:“妈妈不会让我吃,吃了会骂我。”

拒绝:“我不吃。”


以小见大,孩子对待食物的态度最终也会反映在对待外界其它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上。长期食谱单一,孩子心灵上得不到满足,思维也容易被固化,缺乏尝试新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反之,食谱越是丰富的孩子,越勇于尝试新事物,他的心灵世界也越丰富和宽广。


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地吃零食?

虽然零食不是孩子的天敌,但多吃确实无益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科学地吃零食呢?

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零食

孩子对零食的选择更多地受广告和同伴的影响,家长应起到理性引导的作用。零食应该是合理膳食的一部分,不应只受口味和喜好的影响,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零食时,还要从健康和营养的角度选择零食:选择新鲜、天然、易消化的零食,如奶制品、水果等;不吃或少吃油炸、烧烤、腌制、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的饮料。

零食选择因人而异

要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和正餐的摄入情况选择合适的零食,如果三餐能量摄入不足,可选择富含能量的零食加以补充;而对于需要控制能量摄入的孩子,含糖或含脂肪较多的食品应不吃或少吃;如果三餐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应选择水果、蔬菜制品作为零食。

规划享用零食时间

和正餐的时间要所间隔,一般应间隔1.5-2小时,睡前半小时不宜吃零食。另外,零食毕竟不是孩子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它不能反客为主代替正餐,应与正餐相配合。比如上午可以给孩子吃少量能量较高的零食,如一块蛋糕或2-3块饼干,午睡后喝一杯酸奶,下午吃一点水果。


要给孩子完全放心没有添加剂的零食,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在家做美食。趁着假期,和孩子一起动手吧!亲手做出来的美食,不仅健康还美味,更重要的是和孩子共享一段难忘的亲子时光!


孩子的愿望可以很大,大到去外太空和外星人交朋友;也可以很小,小到一颗小小的糖果,就能让他心满意足。当孩子想要吃零食时,大人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平衡健康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口味的零食,满足孩子丰富的味蕾,是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美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传递给孩子浓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佛掌路与北海路交口
电话:15256013966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18155157163

招生热线
1815515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