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秋季早晚温差逐渐加大,经过一个夏天的酷暑炎热和能量消耗,加上经常吹空调、吃瓜果冷饮,孩子很容易将夏季积下的“宿疾”暴露在秋季。
除了气温的变化,孩子本身的抵抗力也比大人弱,极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疾病的侵袭,群体互相感染的几率将大大增加。那么,在换季的时候,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少生病呢?幼儿园特此送上秋季幼儿的保健小贴士,家长朋友们快快关注、行动起来吧!
一、秋季感冒
秋季感冒,这时大家较宜贪凉,如吹空调等,感受风寒之邪。表现症状:患者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头痛,怕风等。鼻涕起初是清水样,2至3日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热感冒的病程为3~7日。
预防措施:
1.预防感冒的有效方法是勤洗手,尽量少用手摸眼睛、鼻子。
2.平时饮食要清淡,避免生冷辛辣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二、秋季腹泻
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2-3天,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多数患儿还会伴随发热,体温在37.9~39.5℃。继而出现吐泻症状,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黏液,无腥臭味,每天10次左右。一般可持续3~9天,平均5天左右,前3天症状最严重。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把好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餐前便后洗手,孩子的餐具、玩具定期消毒,家长也要注意自身的卫生。
2.3岁以下孩子可每年服用1次轮状病毒疫苗,3-5岁期间服用1次即可。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的孩子最易中招。
春秋换季期,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孩子很容易受到肠道病毒感染,引发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预防措施:
1.预防手足口病,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
2.减少孩子处于公共场所的时间。游乐园、室内商场、公共交通这些公共场所,由于人群密集,病毒密度相对较大,孩子很容易被传染。
四、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易感人群:
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预防措施:
1.经常开窗通风;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
3.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4.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要拖。
五、秋季保健小常识
1.合理饮食
学龄儿童,因接触外界的机会增多,更要均衡营养,避免偏食及挑食,以防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还要适量补充水分,防止呼吸道粘膜干燥,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进行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提高呼吸道粘膜抗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在天气条件良好,阳光充足,没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坚持带孩子做适量的户外活动,每日活动1~2小时,提高儿童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
3.开窗通风
秋冬季节,室内温度高,湿度相对较低,加上很多家庭怕冷而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造成室内微生物密度相对较高,一些致病菌和病毒就很容易侵袭儿童,特别是家里有感冒患者,更易传染给孩子。所以,即使是在寒冷的秋冬季节,也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4.补充睡眠
常言道“春困秋乏”,秋天是比较容易让人感到疲乏的季节,这时候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十分重要。在家里,应延续学校的作息习惯,引导孩子早睡早起,中午可以进行适当的午睡来缓解困乏,晚上可提早一点让孩子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