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接种疫苗能够增强人的机体免疫能力,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抵御病菌的侵袭,从而保护人体的作用。
一.常讲的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或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是什么意思?
答:2019年,国家颁布的《疫苗管理法》将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其中免疫规划疫苗,是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以前称第一类疫苗或免费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由居民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以前称第二类疫苗或自费疫苗)。疫苗是否被纳入免费疫苗,和疾病的严重性、造成的社会负担、疫苗能否充足供应以及国家的财力有关,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疫苗纳入免费接种范围。
二.儿童因为生病错过了预约的接种日期,能推迟接种吗?
答:可以。推迟接种可能由于儿童在推迟接种期间机体没有足够的免疫力,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因此,预防接种应尽量按预约的接种日期进行接种。遇到特殊情况的可以推迟,但不能提前,提前会影响接种效果。推迟接种的期限没有限制。不必因为推迟接种而把之前接种的剂次重新接种一遍。还需要注意一点:接种程序通常以年龄形式描述。如果某疫苗规定2月龄接种,那么在3月龄之前接种都是正常接种。从满2月龄当天到满3月龄那天之前,在这30天左右的时间接种就不算推迟接种。
三.接种后发热或局部肿痛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答:接种后出现发热或局部红肿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多喝水和局部热敷的方式缓解(卡介苗引起的硬结不能热敷),通常1~2天后可自行恢复。如果情况变得严重,则应及时通知接种单位,并去医院就医对症处理。
四.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般反应如何处理?
答: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反应,如低热、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上述症状一般持续1~2天即可消失,不需要任何处理。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上述反应,应该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如果发生严重反应者,应及时就医。
五.为什么接种疫苗后要留观至少30分钟?
答:接种疫苗以后,由于个体原因,极少数人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监测数据表明,过敏性休克大多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后,如果不在医务人员监护范围之内就容易发生生命危险,所以接种现场必须配有医生和急救药品,主要是防止发生意外。如果监护人怀疑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发生了不良反应,就应该及时向接种人员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咨询或报告。
六.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就一定不得传染病了?
答: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但成功率并非是100%,多数疫苗的保护率>80%。由于受种者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