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老师刚才就说了,不可以再弄脏小朋友的衣服。”美术课上,调皮的浩浩用彩笔在小朋友的衣服上涂画,制止了好几次,还是不听。
有些孩子,刚刚给他纠正,转身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很多家长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苦口婆心说了这么多次,你还是听不进去?是不是非要动手才能长记性?
其实,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情况有以下几种:
第一,孩子年纪小,还没有形成是非观。人的是非观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孩接触和经历的事情少,他们缺少参照标准,无法判断正确与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6岁的孩子好奇心和探究欲强,喜欢接触新事物,对周围很多事物感兴趣。
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做一些大人觉得不好的事情。所以,教孩子怎么做,而不是逼他不要怎么做。
第二,有些孩子觉得,只要“认过错”就没事了。家长和老师通常会认为,孩子嘴上认了错,就是知道错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不管什么事,认个错就万事大吉了。
地铁上,一位妈妈带着小孩,小孩高兴的晃着脚,鞋子蹭到了旁边乘客的衣服,他妈妈让他道歉,“对不起”小孩立即应道。车到站,旁边的位置换了人,小孩又开始晃脚……
小孩虽然道了歉,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依然在错误的边缘试探……
所以,这位妈妈除了教孩子认错,还应告诉他“错哪了”。在公共场合,要时刻注意言行举止,守规矩,讲文明。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别人衣服被弄脏了,因换衣服而耽搁了重要会议,不是简单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了事的。
第三,孩子重复犯错,可能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举例说明:妈妈一遍又一遍的教孩子学拼音,可他就是读不对,错了又错。旁人看来觉得好笑,视频中的妈妈却很着急,孩子自己读不对,心里也慌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量记忆孩子不理解的东西,会伤害孩子的智力。
孩子重复犯错的背后,可能是教学方法不正确。
我们教育孩子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发掘他们的特长,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获得更大的自信和满足感。
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犯错的经历,更少不了老师家长的陪伴和教导。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解决错误。相信这些错误都会成为孩子进步的阶梯,会是成长过程中最美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