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焦虑”快快走

资料更新:2019-11-29
浏览次数:284

Image title                                                                                孩子上幼儿园?这个育儿心理法一定能帮你忙 

      孩子上幼儿园,常常会哭闹,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并且承受着分离焦虑。下面这个情景,凡是已经上学的孩子的父母一定历历在目:


       大人在幼儿园门口不忍心却又充满焦虑地给娃儿讲道理,“你要听话”,“你长大了,要上学啊”,“男子汉要勇敢”,孩子或泪流满面,或愤怒撒泼,无论如何都不要走进幼儿园,而幼儿园老师充满爱心地一再劝导孩子跟妈妈说再见……这常常被称为“入园焦虑期”。Image title

      有经验的老师或园长,他们会想尽办法苦口婆心地告诉父母,“一送孩子到门口交给老师便离开,别逗留”,“头也不要回,否则孩子会哭闹更严重”,“孩子到幼儿园后不要偷偷在门外看,老师们会照顾好孩子”,“狠狠心,孩子会适应的”……


      因为长期的经验告诫这些老师们,父母这一逗留或仁慈,会给孩子建立了一种行为模式:孩子哭闹——父母心软——孩子哭闹更厉害——父母无奈领回家/父母迟迟逗留,孩子第二天便继续同样的模式,最终导致“入园焦虑期”无限延长,不仅孩子痛苦,父母揪心,老师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顽固的孩子。


      这便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而老师建议父母们“一送孩子到门口交给老师便离开”,不理会孩子哭闹,实际上使用的是行为的消退法,即在行为纠正中,采用漠视、不理睬等消退法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消退法最早也来自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

      他先通过给笼子里的狗摇铃时提供食物,建立了狗在只听到摇铃没食物时也会流口水,被称为巴甫洛夫效应。巴甫洛夫效应常常发生在幼儿家庭,对狗来说,流口水的对象是食物,铃声是条件;对孩子来说,他们“流口水”的对象常常是玩具,或不上幼儿园,哭闹是条件。


      因为父母曾经就像巴甫洛夫那样,孩子哭闹便提供玩具,孩子哭闹便答应孩子的要求,所以孩子们以为,只要哭闹便会如愿,就像狗只要一听到铃声便得到食物。所以在孩子们的心中建立了“哭闹-如愿”的因果关系。

 

      巴甫洛夫的实验继续进行,这一阶段只有铃声却再也没有食物出现,狗慢慢变得对铃声没反应,这便是行为消退。同理,如果父母开始在对孩子哭闹说不上幼儿园时,采取不理会的行为和态度,渐渐地孩子便舍弃了哭闹行为,因为Ta觉得哭闹已经没作用。


       这便是消退法,是非常常见的儿童行为纠正方法。所以,父母除了从一开始避免给孩子建立“哭闹-如愿”的因果行为模式外,倘若已经不幸养成了,那么便采用“消退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消退吧。

法国著名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也说过:“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要更快地得到那样东西,还是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但是,采取消退法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1、坚定不移地实行


消退法最忌讳父母的不坚定,即有时候坚决拒绝,但有时候经不住孩子的哭闹便答应。这样消退法起不了作用,而孩子有时一些哭闹可以离谱到让人惊讶。我曾听说过有孩子由于哭闹要一个玩具从早上哭到晚上,躺地上滚,任何人哄都没用,一定要那个玩具。那是因为父母不够坚定带来的隐患,因为孩子知道,他的哭闹有力量,能让父母变得心软而妥协。


2、漠视不等于冷漠


有些父母在不理会孩子的时候,一副厌烦或轻蔑的模样,这样的表情流露出的情感会被孩子捕捉,会伤害到孩子的内心。幼儿说建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粗暴、不指责、不打骂,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告诉孩子:“我没有讨厌你,但我不喜欢你的行为”,“跟爸妈分离很难受,但是你要学习长大”……


3、给孩子一个心理确认


在消退法过程中,比如一个初入园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甩头就走”而感到难过,所以父母在孩子初入园的头一个月或2,3个月内尤其要多陪伴和关注孩子,还可以常常有意无意地给告诉孩子“所有孩子都必须上学,爸妈坚决让你上学不是不爱你,而是因为爱你才让你上学”。这类心理确认会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生活。


温馨提示:


大多数孩子初入园都会经历分离焦虑,因为孩子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并且他们也常常没能像在家里那样得到大人及时的回应,这时孩子会不安、焦虑,甚至情绪崩溃。父母们只需记住:坚持上,慢慢会好的。除此之外,真的没有什么特效法。




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屯路与科新路交叉口恒大名都小区
电话:18787178153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18008845121

招生热线
1800884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