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际,万物复苏,各种病菌悄然而生,繁殖迅速,加上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导致小朋友们抵抗力下降。冬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而我们的小朋友们年龄较小,抵抗力偏弱,极易被传染。为了让传染病远离宝贝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关于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吧!
疱疹性咽颊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表现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型(1~2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的人群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秋冬季。婴幼儿多为呕吐、拒食的症状,年长的儿童大多表现为咽痛、头痛等不适。 平时幼儿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疱疹性咽颊炎发病的高峰季节,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室内应当保持通风。如有疑似疱疹性咽颊炎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沬传染,少数通过用具传染。病毒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腮腺或颌下腺肿胀,常在幼儿园、小学里流行。
该病多数起病较急,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患者先觉一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2~3天后,另一侧腮腺也肿痛,表面发热,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4~5天逐渐消退。
隔离期间,患儿应卧床休息,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水痘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小儿,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亦可由于接触病人的衣物、玩具、用具等而得病。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较轻,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并伴有发热。开始时患者可有微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或轻度腹泻等,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到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发展快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常伴痒感使患者烦躁不安。
该病传染性很强,需要早期隔离患儿,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患儿应卧床休息,衣被用具等要暴晒或煮沸消毒。注射水痘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患者体温大多在39℃以上,一般持续3~4天,或同时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
病程一般一周左右,但易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原有慢性心肺疾患和老年患者预后较差,可能因心衰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对于该病最主要的还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果没有并发症不需特殊治疗,着重于家庭护理和预防。
麻疹
麻疹是感受麻疹病毒(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多在春季后期。
主要症状:首先的表现是发热、两眼发红、流泪、怕光。发病后3-4天身体逐渐出现红色斑丘疹。2-3天皮疹出齐,这时症状最重。再过5天左右皮疹消退,症状会减轻。
麻疹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患者的结膜和呼吸道分泌物、尿和血液,特别是白细胞内均有此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预防措施: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流行期间,勿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正气。卧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作为家长,如何给宝贝有效地保护?】
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吃熟食,多喝温开水。每天开窗通风,经常晒洗衣物及被褥,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3、不在人群密集、空气不好的场所长时间逗留,如大型超市、游乐场所、电影院等。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每天保证有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
5、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新鲜蔬菜、水果等。
【家长发现疑似传染病怎么办?】
1、应及时送宝贝到医院就诊。
2、若医院确诊幼儿为疑似传染病时,要立即和班级教师联系。
3、按照医生要求对孩子进行隔离治疗,痊愈后须持医生痊愈证明入学。
4、在观察和治疗期间,希望家长多和班级老师保持联系,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情况,家园共育,共同给幼儿良好的照顾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