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热,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提醒家长及教师积极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说来也不罕见,它跟“手足口病”还是“哥俩好”——都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有何症状?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提示: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
如何护理?
1. 注意隔离
(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
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 2 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2)多通风:
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3)家长也需警惕:
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2.观察病情
(1)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
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重点留意有没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
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等,一旦出现以上症状,需及时就诊或复诊。
(2)注意观察呼吸:
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5 岁以上儿童 > 30 次/分钟;1 岁 ~ 5 岁 > 40 次/分钟;
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那么肺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了。
(3)定期监测体温:
一般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 38.5℃(腋温),每 1 ~ 2 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烦躁不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
3.注意消毒
患儿玩过的玩具、碗勺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1)紫外线照射:
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 0.5 ~ 1.0 小时,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2)阳光暴晒消毒:
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 0.5 ~ 1.0 小时,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3)家长自身也需消毒:
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和处理大便后都应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注意事项:
(1)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
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3)注意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如何预防?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通过粪口和呼吸道传染,预防方法类似。
1. 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用流动的水给孩子洗手。看护人接触孩子前、处理粪便后也要洗手。
2. 注意孩子用品及环境卫生
孩子的餐具使用前充分清洗、消毒;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 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不管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症消失后还会持续有 1~2 周的后续传染期,高发季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4. 及时接种手足口疫苗
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疫苗,手足口可以接种二类疫苗 EV71 疫苗,对肠道病毒 71 型(也是最危重症的一型)感染的保护率达 90% 以上,6 个月至 5 岁的孩子可以选择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