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向”不是病
请不要逼他们活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这个词被赋予了很多别的含义:害羞,保守,悲观,孤僻,社交恐惧。
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内向甚至代表着不擅言谈、不擅交际,不受别人欢迎、容易受欺负。
更可怕的是,一旦他们这样看待孩子了,进而就会想尽办法“帮”孩子“改正”这些缺点!
家有内向的宝宝,最怕来自父母的这两种伤害↓
随便给孩子贴“内向”的标签
家长不要随便过早的给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
一般2岁~2岁半以前的孩子没有明显的社交需求,很多时候就是喜欢自己在家自己玩,偶尔到外面看到小伙伴,大多也不会主动加入。
孩子们各玩各的,甚至家长鼓励引导很多次之后才开始加入大家,实际上,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而不是像一些家长认为的“内向”。
心理学有一种“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
尤其是负面标签,会让孩子禁锢到负面的角色里。
也许家长只是随口一说,但这些来自父母的评价,却可能以标签的形式,伴随孩子一生。
就像烙在孩子身上的印记,抹不掉,忘不了。
强迫孩子变得“外向”
记录了十多个孩子成长的纪录片《零零后》,里面有个叫一一的小朋友,她总是喜欢静静地一个人。
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玩耍,身边的笑声,闹声似乎都与她无关。
一一的特立独行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开始多次引导一一和别的小朋友玩。
不满3岁的一一,却淡定的说:“我就喜欢一个人玩”“我觉得一个人挺好的”。
后来大家着急了,园长忍不住逼问一一
“你总跟妈妈玩,妈妈也会老呀,当妈妈成老太太了,那谁跟你玩呢?”
园长步步紧逼的提问,让一一瞬间崩溃大哭。
强迫孩子由内向变外向,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场噩梦,哪怕是以爱的名义逼孩子,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如果家长为了“锻炼”、“改造”孩子,强迫孩子“改正”,强迫孩子融入、开朗、活泼……
不仅会让孩子难堪、尴尬;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态,不断消耗他们内在的能量。
面对内向的孩子,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减少一点焦虑,去尊重他们的性格,给他们独处的空间。
02
—
内向型宝宝都是潜力股
更容易获得成功
美国著名作家苏珊·凯恩在TED演讲——《内向性格的力量》中说:
内向型性格的精英人才是外向型性格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
很多被默认没出息的“内向星人”,只是在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绽放光芒。
巴菲特是一个不会社交的人,但他却用自己的专注,成为了影响全球金融的风云人物。
周星驰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沉默寡言而且羞涩的人。可内向寡言并没有妨碍了他的思考,反而帮他更好地探索了喜剧的世界,成为一个时代顶尖的喜剧大师。
内地流行音乐男歌手毛不易是个非常内向的人,刚出道上综艺节目时,观众对他各种批评,总的来说就认为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但他似乎不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始终做自己,做一个安静的宅男,成为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我一直觉得内向不是性格缺陷,他就是性格的一种,其实没有必要硬要去强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