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是特指幼儿进入幼儿园和抚养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焦虑、不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出现害怕和哭泣和行为。
分离焦虑的表现形式
1.大哭大闹型
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在楼道里大哭大喊,走到幼儿园的大门口,都能听见撕心裂肺的声音。
2.特殊嗜好型
经常拿着从家里带着的小被子、小毯子,还有妈妈的衣服。刚刚改掉吃手的习惯又回来了。
3·执拗倔强型
在家长走了之后,趁着机会往班级外面跑,抓住妈妈的大腿就是不松手,如果妈妈离开幼儿园了会使劲踢打班级或者幼儿园的大门。
4.哭闹攻击型
不仅是大哭大闹,而且谁也不能靠近,如果靠近的话,甚至会打小朋友,打老师。
5自我安慰型
总是追着老师问,妈妈是不是一会儿就来接我?不断地问老师。
6.观望期待型
趴在窗台边,或者是坐在离门最近的地方,总是朝外看,门口有谁经过,都要看一看是不是妈妈来接他了。
7.郁郁寡欢型
这种孩子看起来特别让人心疼,什么也不说,不吃东西、不喝水、也不离开座位,只是默默的流眼泪。老师和他交流也不搭理,仿佛听不见一样。
8.胆小依恋型
在幼儿园认准了一位老师之后,总是跟着,老师走到哪里,他就一直跟到哪里,直到妈妈来接他。
9.无理取闹型
大喊大叫,故意的把玩具扔满地,把饭倒到桌子上。
当然,有的孩子是综合型的,既有这样的表现,也有那样的表现。
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1.心理准备
首先给孩子心理准备,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孩子关于幼儿园的感性经验,例如提前带孩子熟悉幼儿园里面的环境(当然前提是幼儿园配合的情况下)还有幼儿园周边的环境,以及每天上下学的路线都可以带孩子提前熟悉。让幼儿从心理上做好入园准备。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先让孩子跟班级的老师先熟悉建立连接。
2.人际交往方面
入园前,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多重依恋,习惯被多人照顾而不是依恋某一位家庭成员,多带孩子出去跟其他小朋友接触,鼓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打招呼,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3.生活自理准备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一方面来自情感的依恋,另一方面则是生活上的依赖。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感。所以在上幼儿园之前,家人尽量让孩子提升生活技能,也可以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
4.常规意识的准备
现在开始就可以适当改变家庭生活的随意性、无序性、可以按照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来安排幼儿的生活,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