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而不伴真的会伤害孩子,现在改还来得及!

资料更新:2021-12-21
浏览次数:142

身边不少爸爸妈妈,都是“陪孩子”的典范: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写作业、睡前给孩子讲故事……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孩子偏偏不领情,甚至不喜欢父母这样的陪伴。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只有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孩子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才是真正的陪伴。你做到了吗?

图片

正确理解陪伴,陪伴不只是陪着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时的师傅王姐跟我说,有了孩子呀,你就甭想着自己的生活,尤其孩子上学以后,就要一直陪着,直到孩子上大学为止。

当时我还是个小姑娘,对养孩子这件事情没有什么概念。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去她家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一幕,晚饭后,王姐搬着凳子坐在儿子书桌90度的位置,盯着儿子,儿子耷拉着头伏在桌上写作业,懒洋洋很不自在的样子。

“你磨蹭啥呢?赶紧写啊?”

王姐时不时吼一嗓子,儿子稍有反抗,马上开启唠叨模式,“你看谁谁谁……”

当时的我,一直想不通,这样就叫做陪孩子吗?

王姐背地里总会跟我抱怨,说自己为陪孩子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

多年以后,我从以前的同事那里听说,王姐的儿子初中没毕业就死活不上学了,甚至离家出走,王姐为此哭了一场又一场,孩子也终究没有走上她所期望的成才之路。

我们小区有个全职妈妈,经常看到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在外面玩儿,每次看到她的时候,都见她躲在一旁,低头看着手机,女儿在一旁自己玩儿,母女俩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女孩婷婷今年六岁了,跟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显得很安静,不太合群,一个人在角落里静静地玩儿,时不时看向妈妈的方向,生怕妈妈离开一样……

这些场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父母以为,只要在孩子身边陪着就是陪伴,哪怕是拿着手机,心不在焉的跟孩子说话,或者就是看着孩子……

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陪伴,甚至可以视为无效的陪伴。低质量的陪伴对孩子来讲,是一种伤害。

没有回应的陪伴,就不会有爱的链接

图片

作为父母,我们曾一度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孩子未来会越幸福。

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于3-11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孩子的内心极其的敏感和脆弱,客体关系心理学讲到,即便是婴儿,已经能对养育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情绪保持极其敏感的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透过抚养者的表情、声音、肢体动作,来感知养育者的内在状态。

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的是积极的回应,如果这种回应是被动的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那么父母孩子之间的链接是无法建立起来的,没有链接就没有流动的爱。

如我们小区那个女孩婷婷,她们家里有专门做饭做家务的保姆,她的妈妈只需负责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她却认为,只要孩子在她的视线监控范围之内,不出意外就可以了。

所以,尽管婷婷在妈妈的全程陪护之下,按理说应该发展成阳光快乐的孩子,然而事实上,婷婷却是孤独而忧郁。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患得患失,郁郁寡欢,没有自信,遇事也会消极处理。

与孩子在一起,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或与孩子简单的几句对话,或是和孩子玩耍片刻,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关注,这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父母的参与度,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度,是爱孩子的最高体现。


如果做不到放下期待,陪伴就没有意义了

每个父母都想做好父母,从教育理念上来讲,我们这代父母要比我们的父辈在认知层面上了解得更多。

很多读者留言,说自己曾经是留守儿童,从小饱受“亲子中断”的痛苦,现在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跟父母分开。

有的读者说到儿时经常被父亲打骂,以后绝不能动用暴力对待自己的孩子。

还有的读者说,小时候父母工作忙,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学习,结果现在自己学无所成,所以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孩子是机器吗?是否我们付出了爱,付出了关心,我们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得到孩子的回馈,作为我们成为好父母的嘉奖?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功利,当我们放下工作,放下手机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只是因为所谓“好父母”的标准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做。

但是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是有期待的,我们一直希望孩子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去做,否则我们就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愤愤不平,掉入受害者模式。

你是不是也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对着孩子责骂:

“就为了陪你,我这一天啥也没干,可是你呢……”

“自打你出生,我连一个完整的电视剧都没看过,不就是为了陪你吗?你争气了吗?”

……

有位其他方面出色的妈妈,在和我聊天的时候,她总会说:“带孩子很烦,陪他们玩是在浪费时间,最主要的是他什么也学不到,总是傻乎乎地玩。”

难得她有一次陪孩子,决定趁着休息日带孩子去博物馆,可是孩子并不想去,他就想让妈妈带他去游乐场玩。妈妈觉得好不容易有空陪陪孩子,得“有意义”,要能学到东西,才不枉费自己牺牲了大把的工作时间。

后来,孩子拗不过妈妈,去了博物馆,但是他全程无精打采,最后悻悻而归。

我告诉她:“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不需要学习那么多的东西,他需要的是尽情地玩,是妈妈给予爱的滋养,他需要的是心灵的陪伴,当他感觉到足够安全,感觉到被爱时就会有能力去爱别人,有精力把兴趣转向外界,去探索世界的奥秘,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选择自己所需的生活。”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全情地投入,应该是双方都享受的亲子时光,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你。

父母要对自己的内心保持敏感。

图片

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美国心理学会 2012 年压力调查的结果也显示:超过 69% 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压力影响到了孩子,只有 14% 的孩子说父母的压力没有影响到自己。

如本文最前面提到的同事王姐,她是一个单亲母亲,她经常说:“总觉得身上的担子好重。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回来还得耐心地陪孩子,有时因为芝麻大的小事就想吼他。好容易哄他睡觉了,还得熬夜加班。哎……”

如果在陪伴孩子时,你是上述这种体验的话,也许你更需要做的是照顾自己,否则,陪伴就成了一种伤害。

作为父母,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你的压力会影响孩子的自身压力水平。父母自身的压力过大,会使他们自己的精神过于紧张,精神紧张状态下,父母会变得暴躁、易怒。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汇仁大道恒大城小区1888号
电话:13699500420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18970927025

招生热线
1897092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