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她去做饭,4岁的女儿独自在客厅看电视。没想到等她做好饭出来,家里所有的抽屉全被孩子拉开了!地上乱糟糟地堆满衣服鞋子,女儿却还兴奋地裹着妈妈的红裙子模仿公主。理智告诉她,这是孩子的好奇心,需要包容和鼓励,不能在孩子开心的时候泼冷水。但火气压根不受她控制,脑内瞬间一片空白,忍不住开始责骂孩子。然而,孩子还是不听话,过几天依旧出现同样的“问题”,她只能不断地吼叫。每次发完脾气,妈妈心里又很愧疚,已经不知怎么教育孩子了。大家是否也有同样的困惑?学了许多知识,还是改不了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不听话,不是教育方法用错了,而是因为父母的大吼大叫。
如果父母长期情绪不稳定,孩子的盾牌越来越厚,就会出现以下情况:一种孩子,会和父母对吼,试图“吓”退父母,用激烈的情绪武装自己;另一种孩子,则会敏感不自信、拖拉磨蹭,成绩怎么努力都提不上去,还容易被同学欺负;还有一种孩子,会变得叛逆、不听话,专门和父母对着干。于是,父母就越吼越大声,还是教不会孩子。这时,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高明的人生道理,统统都会失效!
当然,我们都明白,大吼大叫解决不了问题。只是生育的创伤、带孩子的疲惫、工作的压力和爸爸的缺席,不断摧毁着我们的理智,让我们充满不安和焦虑,同样对外竖起厚厚的盾牌。于是会控制不住地发火,即使吼完会后悔,但又不断重蹈覆辙。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情绪不是固体,而像流动的河流,你没办法压制,而要慢慢“疏通”。所以,如果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学会不吼不叫。下面这段真实经历,或许可以对你有所帮助:34岁的小婷,怀二胎5个月时突然胎停,孩子没保住,一家人顿时陷入无措与悲痛中。屋漏偏逢连夜雨,8岁的儿子浩浩这时却也出现“异常”:原本乖巧认真的他,开始在学校打架,成绩下滑也很严重。无奈,小婷亲自上阵辅导,浩浩却像是故意和她作对,写作业东张西望,一道题错了又错。她忍不住拍桌子吼几句,儿子就和她顶嘴,最后变成“对吼”,闹得家里鸡飞狗跳。直到有一次,浩浩和妈妈因为打游戏又起了冲突,小婷举起手机正想摔个稀巴烂时,突然想起“情绪暂停法”,收回手说:“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下,但妈妈是爱你的。”说罢回屋去平复心情。没想到,几分钟后浩浩怯生生地进屋,竟然“哇”地一下哭出来抱住妈妈。经过小婷的耐心引导,她才明白儿子真实的想法:浩浩以为,是他上次数学没考好惹妈妈生气了,才会让妈妈失去二胎。加上小婷住院时全家慌乱无措,没顾上他,就又加深了浩浩的这种想法;于是,他就以为妈妈从此不要他了,才会用调皮捣蛋来引起关注。
如果小婷继续发火,浩浩的想法被不断强化,最终,可能彻底对妈妈关闭心房。
而小婷这次控制住了脾气,让孩子感觉到了安全感,再也忍不住委屈,对妈妈吐露了心声。(浩浩妈的学习笔记)一个努力改变的父母,自然可以让孩子更优秀。妈妈学会管理情绪后,神奇的是,浩浩真的越来越听她的话了。她再使用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