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一组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是菌痢。菌痢全称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引起的。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好发于夏秋季。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由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等直接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接触,经口进入消化道使人体感染。
临床症状:普通型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可伴发冷寒战,继而腹痛腹泻,腹痛明显,便前尤甚,便后缓解,常有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十多次至数十次,开始为稀便可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爆发型病势凶险,高热并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并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以休克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且儿童多见。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乙脑
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属于虫媒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夏秋季高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库蚊传播,以猪、牛等家畜为宿主或传染源,通过库蚊叮咬被感染的家畜后再叮咬人,使人感染。
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表现为高热(体温>39℃并持续不退)、剧烈头痛、惊厥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并伴有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现象,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2~6岁发病率最高。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普遍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病有所减少,但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发病风险较高。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为五期(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预防措施
肠道传染病
加强学校饮用水的卫生监管,严格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洁消毒,防止水源污染;加强学校厕所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扫消毒、灭蚊灭蝇。
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定时做好食堂设施设备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污染。
做好晨午检制度,及时了解因病缺勤的学生发病症状与情况;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做好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乙脑
目前没有特效药,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适龄儿童要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消灭蚊虫孳生地,对遭受灾害的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避免蚊虫叮咬。
学校应重视乙脑预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确保落实各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发现学生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脑膜刺激症状时,要立即送医,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当被蚊虫叮咬又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烧等乙脑相关症状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