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一定知道的这些规矩

资料更新:2021-06-02
浏览次数:2090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在“规”与“矩”所形成的范围内活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从小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让这些规矩像一道稳固的围栏般,守卫着孩子们一点点地走向自立,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那么,孩子6岁前应该养成哪些规矩?


规矩一:粗俗、野蛮的行为不能有


案例:小朋友们一起玩滑滑梯,轮到童童,他故意拦在滑滑梯上,引起其他小朋友不满。童童说:“这是我们小区的滑滑梯,不让你们玩。” 一个小女孩和童童争论,童童上前就伸手打人:“就不让你们玩。”


有一类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孩子如果出现这样的粗野行为,家长要坚决制止。事后,家长应心平气和地引导,告诉孩子:滑滑梯是大家共有的 ,不能一个人独占,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小朋友。


年幼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有礼貌的言行,什么是无礼貌的言行,因此,要求家长有目的地教会孩子一些有礼貌的言行。只有家长担当起责任,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才能让孩子养成文明的举止。


规矩二:顺手牵羊的行为不能有

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有了“我”、“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比较模糊。当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的孩子就想拿过来玩一玩,甚至塞进书包带回家,占为己有。


当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权概念时,家长要积极引导,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不能随意动。


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如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家长的同意;家长要使用孩子的物品时,也需征求孩子的意见。


另外,有的家庭对孩子的需求往往过度满足,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就可能出现“强占”或“私拿”的行为。因此,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满足,有些需求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等规矩,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区分“你的”、“我的”这类物权概念,有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规矩三:东西用完要放回原处

很多妈妈都会抱怨,孩子的东西乱丢乱放,家里经常凌乱不堪,让人心烦意乱,总是自己来收拾残局。其实,孩子是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的,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家长不妨给孩子立下规矩,让他们自己拿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房间中规划出一块地方或者购买一个箱子来专门放置孩子的物品,并让他自己学着收拾和管理,渐渐地,孩子懂得爱惜自己的物品,责任感也会慢慢被激发出来。


让孩子养成“归位”的习惯,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养成秩序感,生活也会变得整洁而有序。同时,还能帮助孩子懂得对环境的尊重及养成良好的修养。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正街47号华润二十四城二期紫云府19栋旁
电话:023-62611396 13638355908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23-62611396

招生热线
023-6261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