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读懂儿童也是有各种层次的。
有的人可能刚好读“反”了,有的是四分之一懂,有的是二分之一懂,有的是四分之三懂,有的是十分之九懂。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完全”懂,但我们在越来越懂儿童。这样的努力,是不能用“儿童是一本读不懂的书”来否定、放弃读懂儿童的。
怎么算“读懂”儿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读出儿童的发展水平。
不可否认,儿童的发展存在水平高低之分。有的儿童的情绪控制水平就是高,有的就是低。老师不仅仅应该读出儿童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应读出儿童在帮助之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未来的发展水平(以便明确培养方向),还应读出儿童过去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整体发展,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儿童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点,必须将这个点与其前后左右联系,才有真正的意义。读出儿童的发展水平,意味着我们的头脑中要有儿童发展的各种水平、阶梯,不是简单的“好、一般、不好”,而应该更丰富、更细致。比如,HighScope的COR(儿童观察记录量表)、Teaching Strategies的Gold系统、美国埃里克森学院的陈杰琦教授等开发的“搭建桥梁”项目、Tony Linda教授为北卡罗来州开发的“进阶”项目中,这样的发展水平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读出儿童的学习品质。
儿童面对学习、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时,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倾向?比如,是否有兴趣、表现出好奇?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是继续还是放弃?儿童是否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学习品质是那种能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核心素养,是持续推动儿童学习的力量。读出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的核心品质,就抓住了主要问题、问题的主要方面。
读出儿童的差异。
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有些差异有水平高低之分,我们总是期望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高、期望促进儿童从低水平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有些差异是风格、类型的差异,没有高低之分、好坏之异。
比如,有的儿童话多一些、有的儿童话少一些,有的儿童安静一些、有的儿童活跃一些。对于儿童的差异,我们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矣。只有内心真正接纳、欣赏儿童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懂儿童。
读出支持策略。
读儿童不是目的,促进儿童发展才是目的。读不出支持策略,算不上真正读懂。当然,支持儿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点什么。有的时候,教师什么也不做,就是在支持儿童。而在有些时候,忙得团团转的老师可能根本没有支持到儿童。
读懂儿童并不容易,但也不是那么神秘。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儿童,拥有丰富的经验。但仅凭经验是不够的,经验需要被反思,而游戏案例正是促使我们反思、提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