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专心于某事物的能力。有些孩子活泼好动,坐不住,而且注意力分散,对学习缺乏兴趣,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也有些孩子做事三心二意,常常半途而废。
如果不采取措施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坏习惯,对任何事物都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头脑简单,行为幼稚。这对于孩子的学习、成才都会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如何改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提供安静的环境。孩子生活中虽需要团体生活的机会,但也有个人活动的时候。在安静的环境中,使心灵逐渐沉静,发掘学习的兴趣,以增进专心度。
此外,在孩子专注于学习时,大人不宜随便打搅,应在告一段落时,再提出要求。
用静态的游戏延续注意力。像玩拼图、穿珠子等静态游戏可以从简单的开始,享受完成的成就感,以训练短时间的注意力,再慢慢加深游戏的难度和延长游戏的时间,以延长孩子的耐力,增进专心度。
从1分钟开始。孩子只要保持1分钟的专注力,就予以称赞,再逐渐延长到一次5分钟、10分钟。赞赏、鼓励是学习的重要因素。
加强孩子意志锻炼。培养其形成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做事之前,父母应让孩子懂得做事的目的,并引起做事的兴趣;在做事过程中,孩子遇到困难,父母要教育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责任感,这样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注意力就会集中,去克服一些小的困难。
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善始善终做完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完成一件事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评价,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快乐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注意力”和“专注力”混用,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注意力是一个广义的心理学概念,而专注力则特指人们选择性地专注于某些信息,同时忽略其他信息的控制能力。
让绝大多数家长焦虑的“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其实是孩子的专注力不足或忽略周围信息的能力不足。
魏坤琳教授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一书中,将孩子大脑发育划分为: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创意脑、语言脑。
而注意力,恰恰是智力脑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完全是多动症、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人最后能获得很高成就。我们可以说,专注力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但不能与人的智商划等号。只能说如果一个人专注力不高,智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黄扬名教授在《天才赢在注意力》一书中提到,注意力的发育有其规律,小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是正常现象。只要没有过于异常的表现,家长就无需担心。
黄教授说:“我们之所以可以这样说,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他的额叶发育还不完全。额叶是一个与注意力十分相关的脑部运作区域,额叶发育不完全的时候,当然注意力就容易受影响;而小孩的这一区域恰恰发展的比较迟缓,要到20岁之后才能完全发育成熟;第二,从原发观点来看这件事,试想在远古时期,孩子刚出生妈妈就出去猎物了,如果他不能一直留意外界的变化,就很可能被熊吃掉。所以对孩子来说分心其实是一件有利于生存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专注力不是一个单一结构的东西,它有几个不同的维度,有些人在某些维度表现的好,但是其他维度可能就比较弱。我们只有知道孩子们在专注力上的强弱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和培养。
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专注力的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专注力的持久性如果孩子注意力的持久性比较差,上课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走神,溜号,错过老师讲的知识点。长此以往,孩子知识的断点就会比较多,听课的质量就会比较差。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比较磨蹭;做事情也是磨磨唧唧效率不高。如果孩子在写作业、听课、考试的时候总是慢半拍,花费比同龄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完成一项任务,排除智力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专注力的持久性比较低。
第二个维度:专注力的分配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常一边听音乐一边写文案,其实这种一心二用的能力体现的就是专注力的分配。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多种活动的时候,能够把专注力平均分配到这些活动中。比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于开车的人来说,这种专注力非常重要。
当我们面对一些相对熟悉简单的目标和对象时,专注力的分配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比如边做饭边听广播。但对于学习这样需要复杂的系统同时运作的活动,专注力的分配往往很难达到一个高效水平。如果孩子的专注力不能够很好地分配,那么他有可能不会很高效的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他的学习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维度:专注力的转移
专注力的转移主要是指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将注意力从一个东西调整到另一个东西或者事情当中。专注力转移的速度,是我们思维灵活性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也是我们能够快速地加工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作出结论和判断的基本保证。
转换性专注力,是小孩儿收到新的指令,他能主动自觉地把专注力转移到新的对象中。例如,小朋友上第一节课是语文,第二节是数学,小朋友需要将注意从语文转移到数学上而不是一直在回想语文课的内容。
这种专注力的转移与分心、不专心是不同的,这种转移是有目的、主动性地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而专注力不持久,是指在需要保持专注力时没有保持住,出现了分心的现象。事实上,儿童专注力转移的速度会随着年龄增加,男生女生也在低年级阶段也略有差异。男生专注力的发展相对于女生较慢。但是到了高年级就没有那么大区别了。
第四个维度:专注力的广度
注意广度是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也叫注意范围。注意广度也表明知觉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注意广度越小,知觉的对象也越少。
比方说,扫一眼电话号码能注意到几个数字。科学研究发现,在一秒钟之内,一般人能注意到4-6个相互间有联系的字母,5-7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数字,3-4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几何图形。一般来讲,孩子专注力的广度比成人要小。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脑会不断地发育,再加上后天有意识的训练,孩子专注力的广度也会得到提升,但是很有限。
很多时候,孩子们的专注力不好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内源性刺激和外源性刺激的影响。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减少外源性刺激的小妙招。
第一点:你要少干扰孩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恨不得每时每刻都要指导孩子,你要这么做,你要那么做。比如说,孩子在纸上随便画画,家长坐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叨叨,“哎呀,这做房子画得不对,歪歪扭扭的房子不能住人的!”“你这个天空怎么是红色的呢?你见过红色的天空吗?”
我们看,这样的家长,虽然他口口声声要孩子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其实孩子自己在集中注意力,他倒在旁边各种干预,这种行为其实是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还有些家长总是忙于教育孩子,生怕错过了孩子的学习机会。比如在游乐场里,孩子在滑梯、吊桥之间正玩得不亦乐乎,你一把拖住他:“宝宝,快看,这滑梯是蓝色的,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或者还有,“宝宝,你要仔细观察,你看这滑梯上画的花是不是很漂亮?你要学习人家是怎么画的哦!”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正在集中注意力玩,这种玩也是学习,却被家长打断了。
你说孩子被这样干扰来干扰去,他真的学得进去吗?最后很有可能就是他既没玩好也没学好。
还有的家长,想一出是一出。只要他想起了什么,那不管孩子在做什么,都要先做他想出来的事。比如他忽然想起,孩子今天一上午还没喝水,那就也不管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绘本呢,拿着水瓶就端过去喂,“哎,宝宝,来,喝口水。”
孩子的专注力如此宝贵,却总被我们无情打断。其实喝水也不急在那一时,耐心一些,等宝宝合上书本那一刻再让他喝,不是更好吗?
这几个反面例子都在提醒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不要过度干扰他们,而是要真正去注意孩子的需求。在养育的过程中,有些家长过于担心孩子的早期发展,很容易过度干预宝宝的行为,而过度打扰,恰恰对幼童的影响最大。我们大人都不知道,孩子1岁之前,本身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很容易被视觉或者听觉上的刺激打扰。
如果家长是比较强势的,喜欢指示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就只能整天跟在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后面转了。还可能落下个注意力飘忽不定的坏习惯,没空发展自己的注意力了。
所以在孩子培养注意力的时期,我们不要经常打断他,否则,孩子的相关脑皮层区域就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大脑也无法锻炼排除干扰的能力,那就等于浪费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阻碍他注意力的发展。记住,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第一条就是,当你看到他在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打搅他。
在你需要孩子专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提供给他们做这件事情的一个合适的环境。
刚才我们提到,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内源性刺激和外源性刺激影响,孩子对外源性刺激,比如说环境的刺激,这方面的抑制能力是很糟糕的。所以想要孩子集中注意力,我们可以用物理方法,给孩子营造一个良性的微环境。
这一点,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孩子布置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比如事先问孩子有没有什么想玩的,那就只留下这个玩具,让孩子养成一次只玩一样玩具,有拿有放的习惯。当他们面前没有那么多干扰物的时候,就自然能集中注意力只玩一个玩具了。
反之,如果他房间里到处都是好玩的,到处都是吸引他注意力的东西,那他其实就跟走进了大观园一样,注意力当然就到处转移了。
很多时候,当我们抱怨自家孩子注意力不好的时候,很可能是我们的抚养方式出现了问题,要想助力孩子良好专注力的养成,移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非常重要。
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镜子,作为带养微环境中的一个最大的变量,我们对孩子是否能集中注意力是非常有影响的,因此,我们要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成人榜样。
孩子最爱模仿大人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受家长的影响非常大。家长们就算做到了前面两条,孩子做作业,你也不打搅他,但是你在干吗呢?你坐在他旁边玩手机,一会儿刷刷微信,一会儿看看抖音,一会儿玩玩小游戏。孩子是会注意到你的,“妈妈虽然是身体坐下来,但她的心一直没坐下来,那我干嘛要一直坐得住呢?”
如果看到你坐立不安,孩子也容易分心,因为孩子会学大人的行为模式,所以,让孩子变专注的一个最简单秘诀是我们也要尽量变成一个专注的人!而不是孩子在专注,你在旁边表演不专注。
专注是逼不出来的。要让孩子真正专注,还得靠引导,就是经常性地让孩子专注于他当前的小任务,时间一长,他的专注力就练出来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怎么引导呢?先想一想:你的孩子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专注?关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家长会说:他玩游戏的时候最专注。
游戏的设计大有学问,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即一个活动能够强烈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必须做到三点。那接下我们就逐一跟大家进行阐释。
第一点,有明确的目标。仔细想想,游戏都有明确的目标。“愤怒的小鸟”,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小鸟,打到尽可能多的猪;“俄罗斯方块”,就是方块从屏幕上方掉下来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消掉它们。
大部分游戏除了最终目标,还设置了各阶段的小目标,完成就给你计积分、送小礼物等,这样你每时每刻都有个小目标,当然会动力十足,全力投入。
再来看看我们给孩子布置的任务,经常是目标不明确。比如你要孩子弹钢琴,常常只说:“快去好好弹钢琴!”你是大人,明白这个任务的意思,就是要拿出钢琴谱来,按照老师教的进度,把上次学的谱子练得再熟一点,再预习一下下次要学的谱子。
可是孩子不知道啊!他不知道你说的“好好弹琴”具体是什么,所以你要帮他分解任务,把那些小目标说清楚。你可以说:“来,我们练这个谱子,先从这个小节开始,先弹一遍听听。”这样他才能有个明确的目标。
很多时候大人觉得孩子不专注,其实只是孩子不知道大人想要他专注什么。因此,我们要给孩子明确的指示,一次只让他做一件事情。孩子的理解能力跟大人不一样,如果你给他的目标不够明确,他就会糊涂。哪怕是你觉得很简单的事情,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帮他把任务分解开来,让他每次专注于一个小目标,这样他才容易集中注意力。
第二点,游戏的难度和孩子玩游戏的能力相匹配。没有哪个游戏是一上来就打大boss的,肯定都是先易后难,而且基本上都有过关的设计,一关比一关难,这样就能很容易调动我们的积极性,不会说玩一会儿就觉得无聊;同时,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会让我们觉得太难,玩一会儿就感到很受挫,想放弃。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的水平越玩越高,当然也就越玩越喜欢玩了。
我们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也要考虑匹配的问题。有些家长给孩子布置任务时,往往是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殊不知这个任务对自家孩子来说太难了,远远超出了孩子目前的能力。
比如:“哎,你来把这段钢琴曲学一下!什么?太难了?有什么难的!你班上的小明昨天都上台表演这个曲子了!他能做到你肯定也能做到!”你逼着孩子去挑战过高的难度,结果往往是他在练习中找不到成就感,本来还有的一点兴趣慢慢也被磨没了。
所以,在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你要了解孩子当前的能力水平,然后给他设定合适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最好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正好比他目前的能力稍稍高一点点的目标。
这也符合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学习区”理论,即有点儿挑战,但是努力一下又能战胜这个挑战,这样的难度最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孩子在达到这个难度之后,再提升一小步,就跟玩游戏一样,一关一关地慢慢来。忽然有一天孩子会发现,“哇,我都这么厉害了!”于是他从不断地提升难度之中找到了成就感,就更喜欢这个活动了。以后做起来也会更专注,这样呢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第三,游戏都有及时和全面的反馈。你游戏玩得是好是坏、刚才那个动作对不对,你在游戏中立刻就能知道,而且立刻就能调整。比如你玩“愤怒的小鸟”,一只小鸟弹出去后,一只猪也没打到,或者你玩“俄罗斯方块”,一个方块掉下来,搭成一个特别糟糕的形状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而且你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调整。
这就是游戏的及时反馈。大部分游戏都是时刻在给积分或者小礼物,这样就能牢牢地抓住你的注意力,让你玩得好时就特别开心,继续玩下去,即使玩得不太好,也能立刻调整改正,这样你就会乐此不疲。
很多家长让孩子做事时,只是布置个任务,然后就把孩子扔在那里不管了。这么做是不恰当的,你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孩子弹钢琴,你可以这样点评一下:“这一段弹得不错,节奏比上次掌握得好!”“这一段的指法还
招生热线
023-62613191、023-6261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