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像父母管你那样去管他们。当然,父母生病住院,你当然要帮忙,这是尽孝,但是你不能做父母的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大量的家庭里,都是孩子在做父母的父母。我见过很多孩子对父母是这样讲话的:“让你去旅游,你就去,好吗?别省钱,一天到晚省那个钱干吗用。” 这是对父母好,但你都听不出来爱的感觉,因为他太着急,替父母着急:你们怎么就这么不懂得享受?这里面还有生气。 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所扮演的并不是子女,而是在这个家里扮演家长。 于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就变成:“哎呀,不就想省点儿钱吗,你看你这么凶。” 关系完全倒错了。 但是,这种倒错——父母会上瘾! 父母离开他们所感受到的自己父母的爱已经很久了,正在到处寻找,然后在子女这里发现了。这看起来像是父母之爱,然后父母就把孩子当父母了。糟了!老人家开始变得越来越像小孩子了。 有很多朋友都发现,父母岁数大了以后,开始不讲理了,开始捣乱了,开始吵架,开始跟你对着干、闹事,跟叛逆的小孩子一样。为什么这样?他们在撒娇,在找当孩子的感觉,觉得终于找到这种感觉了。 结果就是他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糟糕。 他们生病后,就得总往医院跑。 很多人倾诉为什么父母去医院检查,医生都说没问题,父母还是说难受、心慌、胃疼不舒服。这是因为他们上医院就有人来照顾他们了,他们在寻找那种爱的感觉。 所以,孩子不能认清自己的角色,接手了父母的这种期待,那整个家庭的秩序就混乱了。孩子越来越累,父母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而且会天天吵架。父母吵架就是希望你来管他们,因为闹事你就来了,不闹事你就不来。 你必须得告诉你的父母:“你是大的,我是小的。”这句话很重要。 在所有家庭中,这一点都很重要,让父母意识到,他们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可以撒娇,但是父母不行,父母应该找自己的父母去撒娇。如果父母说:“我的父母都不在了。”你就告诉他们:“虽然人不在了,但是位置还在,获得爱的能力还在,你可以去回忆以前被爱的感觉和画面。” 就这样,帮父母回到正确的位置,让父母的内心是充盈的、是有力量的、是健康的。 但是,如果父母找错了,把被父母爱的感觉依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那就麻烦了。我见过80岁的妈妈控制60岁的女儿,能控制一辈子,很多女性一辈子最大的伤害基本都来自自己的妈妈。一个控制型的妈妈,她会连女儿穿什么衣服都要管,连女儿的身材胖瘦都要评价,女儿做什么她都不会满意,因为妈妈总希望把女儿塑造成她理想中自己没有成为的那个样子。 妈妈控制女儿会导致女儿长大以后总是自责。 男人照镜子和女人照镜子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效果。男人照镜子老觉得自己最近怎么又瘦了,胖也没关系,显得挺壮的。女人照镜子就是身材再好都会觉得还不够瘦,要再瘦一点儿,再翘一点儿,对自己的要求极高。 男人出差一个星期,回来特别趾高气扬——你看我为家庭出差了一个星期。女人出差三天,回来就感觉对不起孩子,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家庭。 女人的这种内疚感、自责、过度严格的要求,让自己享受不了幸福,享受不了喜悦和快乐。女孩成长阶段如果有个妈妈天天挑剔,长大后,她就成了指责自己的妈妈。 如果你遇到控制型的父母,最有效的方法是与他们保持距离,不要再跟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因为他们一定会介入你的家庭。 你要让他们知道,你自己有了一个新家庭,你要把爱给自己的下一代。 一个家庭中,秩序很重要,也就是儒家所讲的次第。你心中有了次第的分别,家庭才有秩序。有了秩序,家庭才能稳固。孔夫子说“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意思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恪守其道,承担好自己应担负的职责。父亲承担父亲的责任,做孩子的承担孩子的责任,大家都不要越权。当孩子的不要妄图做父母的父母,只要学会把爱给你的孩子就对了。 那我们给父母的应该是什么呢?给父母感谢。只有用感谢才能唤回爱。这里要注意,是感谢,而不是原谅。有人说:“樊老师,我学习了你讲的道理,现在我想开了,我原谅我的爸妈了。”用到“原谅”这个词的时候,前提还是觉得父母对不起你。 这就回到了我们要理解的内容,要相信,父母在他们的那个环境下,已经尽他们的所能做到最好了。 原谅就代表着你没有得到爱,而且,你还付出了一份宽容。你会觉得自己更可怜,既没有爱,又要宽容对方,就会越来越没有力量了。 而真心地感谢你的父母,是知道你的父母给了你很多,你才会充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