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方法帮孩子改掉咬指甲这个不良习惯!

资料更新:2022-04-27
浏览次数:218

咬指甲的习惯也称“咬甲癖”,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咀嚼或破坏指甲角质层和周围软组织的行为。

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到18岁后有所下降,也可能在部分成年人中持续存在。咬指甲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戒掉,它会下意识的表现出来。有些人咬指甲一咬就是20年,尝试过很多方法:

比如,补锌(以为自己缺锌,其实并不是)、涂精油(以为自己最讨厌精油的味道,但还是无法抵挡咬指甲的诱惑)、手指上缠胶带(以为缠上胶带就不咬了,没想到......开始咬起了胶带)。

最后都不了了之。

其实,引起咬指甲这种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缺锌,还有可能是精神紧张、情绪焦虑不由自主地想要咬指甲,还有的人也没有特别的不适感,就是在不自觉中养成了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通常不良习惯养成容易,但改掉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医生建议改掉咬指甲这个不良习惯,可以采取以下7种方法!

1、宣传教育

咬指甲是一种不良习惯,长期咬指甲对牙齿和口腔卫生不利,还可能引起甲床粗糙、甲沟炎等,可以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不良行为。

2、分析指导

分析产生咬指甲的原因,进行全面、正确、合理的指导,家属可以多花时间观察患者出现咬指甲行为前后的表现,比如是否单独在一个缺乏刺激的环境过久,从原因上加以干预。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的咬指甲行为都是缺锌的表现,要警惕患者心理方面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并加以纠正。

3、分散注意力

咬指甲常常已经发展成一种下意识行为,要分散患者注意力,如患者在看电视时咬指甲,可以让患者在手里抓一个物品,如果患者想要咬指甲,就需要先放下物品,把行为提到意识层面,就有可能及时停下来。

4、勤剪指甲

确保指甲的长度在不易被咬断的范围,但不可剪得过短,以免损伤指尖。

5、中断口手联系

可以选择使用一些天然或人工制造的可食用指甲油,或尝试戴上轻薄的手套或指套,暂时中断口手联系。

6、正强化不惩罚

不要通过责骂、惩罚的方式控制患者,而要保持温和平静的心态。很多咬指甲的行为都和心理紧张感有关,自身无法很好地控制,一味训诫只会加重患者的焦虑,让坏习惯愈演愈烈。

正确的做法是:平和地指出患者的不良行为,提供可能的方案进行尝试,在取得短期效果时给予明确的褒奖和鼓励。

7、心理咨询

过度频繁或严重的咬指甲可能与更深层次的心理疾病有关,需要医生介入或药物治疗。有时可以同时观察到患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离焦虑、抽动等症状,需及时干预。

咬指甲也会上瘾,戒不掉的时候也会很痛苦,关键是要找到咬指甲的具体原因,有一套可行且有效的方法!还有一定的耐心。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天澜大道49号附78号
电话:18696749009
隐私条款协议

招生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