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心理发展

资料更新:2021-06-30
浏览次数:184

3-6岁幼儿心理发展

    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一.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

     例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常常为一件小事哭个不停,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等等。小贴士:对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幼儿,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

(1)老师们可以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

(2)用新鲜事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

  小贴士:

      小班玩具种类不宜太多,同样的玩具可多准备几套。在教育过程中,多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例如: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表扬某位小朋友,“看小红坐的多直呀!”马上全班幼儿都会挺起了胸脯。

  3.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和视觉,只能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例如:在画画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画什么,而常常是在画出某位形象后,才突然有所发现说,“我画的是小花”。

二、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班幼儿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加上身心更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泼好动。会有以下特点:

  1.爱玩、会玩:

      中班属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幼儿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

  小贴士: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活泼好动,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坐一会儿,很快就会有疲倦的表现。不少研究发现,中班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3.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可以不再依赖实际的常识性动作,但却必须借助于实物的形象。

     比如:在他们的脑海中,“儿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轻人,而长胡子并满脸皱纹的人是“爷爷”的特点。

三、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晚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始接近小学生。

  1.好学、好问、好探究。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大班幼儿常常向成人提问题,大班幼儿不仅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例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橘子、香蕉都是水果)。

  3.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幼儿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天澜大道49号附78号
电话:18696749009
隐私条款协议

招生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