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的今天,老一辈兄弟姐妹好几个的场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少部分的二孩家庭。当孩子在婴儿期时,很少出现你我之别,冲突或矛盾;当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个体意识出现,许多家庭面临如何处理二孩关系的棘手课题。一位妈妈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跟老大聊天,孩子跟我说:“妈妈我不想长大。”
我问:为什么呀。"
"她低着头委屈地说:“长大了就没人抱了,长大了不幸福,爸爸妈妈只喜欢妹妹。”
当妈妈听到这些话时非常震惊,3岁孩子居然会说这些话。"
这时妈妈才意识到,原来孩子对二胎还是很介意的,感觉爸爸妈妈的爱和本该属于她的陪伴时间,都被自己的妹妹分走了一部分。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这样的:二胎要不要经过老大的同意?
傅首尔有一段陈述非常精彩:"
当孩子表达我不想要分享爱,我只需要爸妈只爱我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要简单粗暴的认为,这个孩子可真自私,当一个孩子手里有100颗糖时,他怎么会介意分享,当他手里只有2颗糖,你又凭什么要求他大方。
其实“平衡”这个词用在两个孩子的家庭里本身就是不恰当的,每一对生二胎的父母,都希望给予两个孩子同样的爱。换句话说,他们从来没有想着对一个好,对另一个不好。父母的爱,源远流长,如同江海,都是满满的,并没有厚薄之分。
但是很多父母在处理两个孩子关系的过程中往往放错了重点,他们觉得老二更小,所以要先处理老二的问题,可事实上不少问题的症结其实在老大身上。
当父母忽略了老大的情绪,导致老大情绪积累,波及老二,虽然这并不是父母的初衷,可现实就是,我们只有关注了老大,才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问题。
班班有一个朋友,她在准备生二胎之前就一直跟4岁的大儿子铺垫,她即将有个弟弟,他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照顾这个小弟弟,这是他和爸爸妈妈共同的责任
等到小儿子出生的时候,大儿子很容易就进入了角色,虽然儿子的年纪也不大,却也能像模像样的帮助父母照顾弟弟,他明白这个弟弟没有分走爸爸妈妈的爱,是他的亲人,也需要他的照顾和爱。
"让老大参与照顾老二,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很多明星父母也是这么做的。
孙俪在怀二胎时,就慢慢渗透给等等,说你有一个妹妹来了。
等等看动画片时,有一只老虎叫小花,所以后来就给妹妹起名小花。
所以后来,哥哥会很喜欢妹妹,因为妹妹的名字是他给起的,他会很乐意照顾妹妹。"
不少父母有了二胎以后变得异常焦虑,他们也害怕两个孩子之间相处不好,所以孩子之间稍微有点问题,立刻开始各种调解。
父母通常的做法都是告诉老大: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让着弟弟(妹妹)。但是这样的说法对于老大来说是极度不能理解的。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让自己委屈求全的照顾弟弟妹妹的感受呢。
孩子之间本没有界限,这是被父母分出了年龄和责任的差别才会显得有了界限,最初相互靠近的愿望往往被父母武断的插手一点点磨尽。
相反的,如果对于两个孩子的日常争端和纠纷采用“冷处理”方式,反而会让孩子们能够更快速的找到相处的平衡点,重新开心地玩在一起。
当然,如果大人参与到孩子的矛盾中,那就要一视同仁,不要“双标”。不要用孩子年龄的大小做判断,而是根据事情的对与错。将问题搞清楚,如果要表扬就要一起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那就要两个孩子一起承担,这样更有助于增进孩子之间的感情。
父母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老大身上,不放在小的身上。不要在老大的面前说,你看弟弟或者妹妹多听话,多么乖。这样的话会非常伤害老大。
家长尝试让老大给小的做榜样,小的跟老大学习,当老大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以后,他也会承担起做自己的责任,会教小的一些东西。
"中国有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弟弟要听哥哥的话。有个词语叫做:“兄友弟恭”。意思就是老大爱护老二,老二恭敬老大。二孩关系就和谐了。
虽然古老却很实用。把老二的教育问题放在老大的身上,让老大担起责任,培养老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父母的信任和夸赞,会增加老大保护、照顾弟弟妹妹的欲望;年龄小的孩子将哥哥姐姐作为榜样,也会更加遵守规则和秩序。
在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参与的越少,孩子不会任何事情都要家长“做主”,便不会让其中一个孩子产生父母偏心的想法。这是处理二孩关系的核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