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
开学后,随着天气渐渐回暖,发病急、传播快的手足口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学龄前儿童正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为了守护孩子的健康,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光阴烂漫的春天,我们邀请您和我们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能导致感染。
易感人群包括: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还包括抵抗力弱的成年人和老人。
1. 潜伏期
接触患者受感染后,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发病。
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无皮疹。严重时可出现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3. 愈后
大多数患儿愈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致死率高。切记,重症手足口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生命危险。少数患儿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如果患儿出现下列情况,请及时就医。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症状;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常见问题答疑:
A: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有哪些需要忌口的吗?
Q:忌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也不要给宝宝吃鱼、虾、蟹等海鲜。
A:宝宝身上的疱疹可以用针挑破吗?
Q:千万不可以!用针挑破可能会引发感染,最好让它们自行消退,或者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A:特殊时期还可以带能带宝宝去户外吗?
Q:在手足口病多发的季节,很多妈妈爸爸会把孩子关在家里,但其实只要不去人群密集、流通性差的地方,多带孩子去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户外活动是有利于增强孩子体质的哦~
A:孩子已经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了,是不是不会再被传染?
Q: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而且不能互相交叉免疫,所以即便宝宝刚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也有可能会再次染病。
不过爸爸妈妈们不要担心,只要小心预防、认真护理,我们一定可以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屏障!
最后,祝各位家长和宝宝们都身体健康,拥有一个温暖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