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易:不要让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

资料更新:2016-01-07
浏览次数:228

刘平易,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开心糖果幼儿园特聘家庭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文章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现代教育报》《北京晚报》《中华家教》《家教指南》《当代家庭教育报》《最家长》《莫愁家教》,网易、新浪、搜狐、凤凰网教育和育儿版等多家网络媒体和杂志发表,并开设教育专栏。搜狐博客网址:http://liupingyijy.blog.sohu.com/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冬天在有暖气的房间里,体会不到寒冷的滋味,夏天在装有空调的屋子里,感受不到什么是大汗淋漓。即便是这样有的长辈(主要是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害怕孩子在冬天——冻感冒了,在夏天——热的中暑了。

 

一个连冷热都不能感知的孩子,怎么能指望他去体谅别人的辛苦,又怎么能让他去体会别人的感受。都说今天的孩子自私、自我。有了好吃的从来不会让长辈先吃,什么时候都是自己捡最好的吃,不懂得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是啊,当我们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也要问一问,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形成了这种性格?

 

大自然是孩子天然训练师,孩子们会在抵御寒风的时候锻炼自己的体魄;会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锻炼自己的胆识;会在白雪皑皑的冬季锻炼自己的毅力;会在炎热的夏天体会淋漓尽致的快乐;会在鸟语花香的春天懂得什么是美;会在硕果累累的秋天品尝收获的滋味;这是大自然所给予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有的孩子太“独立”了,这里的“独立”并不是说孩子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够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而是,太孤独、太孤立、太孤单,总是一个人,孤立无援。

 

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就把本已孤零零的孩子,单独的关在家里,让他们足不出户。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只有让孩子一个人面对电视机和电脑,冷冰冰的度过除了学习以外的剩余时间。“平时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照顾孩子”,“唉!没有办法,知道孩子需要陪,可是,工作也要干吧”,这是很多家长现在正说着或者是曾经说过的话。可是,又有多少孩子就是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最终出了问题,让父母追悔莫及;又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说:“只要是孩子能够转变,能够好起来,工作都可以不要了”,为什么非要等到有了问题,为什么非要到了不得不辞去工作,才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伙伴,她会默默的陪伴孩子走过春夏秋冬;她会在孩子有烦恼的时候静静的倾听;她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的手;她会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她会在孩子伤心的时候默默的流泪;她会在孩子寂寞的时候讲故事;她会在孩子生气的时候变成一个撒气筒;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伙伴,可是,父母们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伙伴,反而认为让孩子到大自然中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在家中更安全。

 

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把孩子仅有的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也霸占了。给孩子报上了兴趣班、辅导班、特长班等等,孩子们不但要紧张的度过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而且还要熬过周六和周日。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课外辅导班,每天三点一线的紧张而又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孩子们都没有时间去关注身边的大自然,更不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微妙变化。

 

与大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内心中的压力不会得到释放,还有长时间的不到户外运动,慢慢的就会出现心理、身体和行为上的障碍。比如: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行为,近视、肥胖症,具有攻击性,抑郁、烦躁不安,焦虑、强迫性举动等等,如果能够让孩子更多的接触大自然,以上症状都会在大自然中得到缓解和改善,如果能让孩子能尽早的接触大自然,一些症状甚至都不会出现。

 

小溪的潺潺流水已不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痕迹,因为他们对小溪早已没有了兴趣;飞翔在空中的小鸟,动听的歌唱也不能让他们侧耳倾听,因为孩子们已经叫不出鸟儿的名字;微风中的小草虽然绿意盎然,却不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眼睛,因为他们眼中跳动的全是动画和电玩;青蛙在荷叶间跳动,也不能让孩子们驻足观察,因为网络游戏的吸引已占满了他们心间,大自然中所有的一切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晴朗的天空里多久没有了孩子的笑声在回荡;宽阔的草地上多久没有了孩子们跳跃玩耍的身影;清澈见底的小溪边多久没有了孩子们戏水打闹的场面;布满繁星的夜空下,还有几个孩子在数着星星,孩子们已经离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太久、太久了。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棒的指导师,孩子们能在大自然中开拓思维;能在大自然中挖掘内在的潜质;能在丰富多彩的空间里让想象力任意驰骋,大自然又好比是天然的实验室,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能够调动孩子们身体的各个器官,以不同的方式来激活他们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

 

现在生活限制了我们的感官,因为我们的关注点几乎绝大多数是视觉上的,几乎只是电脑荧屏或是电视机屏幕的尺寸了。要知道,感觉是儿童自我防卫的第一道防线。多接触自然的儿童,能直接地感知到这个世界,他们可能更多的发展心理机能。这些技能帮助他们发现真正的危险。因为他们也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区分真正的危险和虚假的危险。在自然中游戏可以培养孩子本能的自信。

 

今天的孩子更多的时间会在室内度过,比如布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店和超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游戏厅;乌烟瘴气的网吧或者是一个人独自呆在家中,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呢?又怎么会有理想和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呢?学习变成了一项没有目的、没有兴趣、没有乐趣、没完没了的任务,要不然,有的小学生就不会在感叹生活的枯燥和无味了。

 

在美国有一个“州教育和环境圆桌会议”全国性的机构,这个机构和16个州的150所学校合作了10年,研究了学生们在标准化测验中的得分情况,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基于环境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语言艺术和数学方面的学习成绩;提高标准化测验成绩和平均分;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大自然就好比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充满了神奇的事物和迷人的乐趣,孩子们会在大自然中学会生存的技巧,找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爱好。亲生物性理论之父爱德华·威尔逊在自传《自然主义者》中提到:“大多数孩子都有一个爱玩虫子的阶段,而我从未告别这个阶段。在培养一名自然主义者的过程中,关键是亲身经历,而不是系统的知识。最好去做一段时间未开化的原始人,不知道那些名称和解剖细节。最好是使用很多的时间去探索和梦想。”虽然知识很重要,但是,兴趣和爱好,激情和目标才是奋斗的长期动力,大自然这部百科全书会给孩子一个应有尽有的世界,会让孩子具备探索和梦想的能力。

 

具2009年一项对16个国家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中,87%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玩耍互动,也有54%的母亲表示希望自己能淡然接受孩子在户外玩耍时浑身搞得很脏。但是,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孩子不到大自然中去就只有在更狭小的空间里活动,这就好比身体用布包裹起来一样,看起来很安全,但是,身体会受到限制,各种机能也会退缩,各种能力也会不断地下降。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把自然当做一剂良药,可以减压,增强体质,使精神得到满足,带来创造力,幽默感,安全感,如果一个家庭让孩子更多的融入自然中,他们就会得到以上种种回报。

 
地址:陕西西安莲湖区群贤路6号
电话:18966888702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29-88361676

招生热线
029-8836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