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食物的名称、形状、色彩、性质
在幼儿接触食物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习食物的正确名称,观察食物的各种形状、各种质地、各种味道,欣赏食物的天然色彩及食物经过加工调配组合后的色彩。
(二)知道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让幼儿了解人体需要的基本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可以从哪些食物中获得,以及各种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从而形成广泛摄取食物、保持身体健康的饮食营养意识。
(三)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让幼儿了解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通过反复提醒、练习,帮助他们建 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安静用餐、不吃不洁食物、不乱吃零食、不暴饮暴食等。
(四)掌握饮食的方法和技能
让幼儿在饮食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如正确使用勺子、筷子的技能,拆、吐鱼肉骨头的技能,剥虾壳的技能,吃面的技能,在自助餐、聚餐等不同场合的进餐方法等,从而提高幼儿的饮食自理能力。
(五)了解民间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
可以结合各种节日,让幼儿品尝我国以及各国民间流传至今的食品,通过故事了解民间的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培养他们对祖国饮食文化的热爱,同时扩大他们的视野,了解多元饮食文化。
(六)养成健康文明的饮食礼仪
从培养现代人的角度,让幼儿从小懂得在群体中应有的饮食礼仪,如在进餐过程中讲究 餐桌卫生,在自助餐和聚餐中能按需取食和点餐,不浪费食物等,同时可以让幼儿学习和使用一些基本的进餐礼貌用语。
(七)知道简单的处理和烹调食物的方法
让幼儿了解食物的来源及加工制作、保存的方法;通过走访参观,让幼儿了解食物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对食品制作有所了解;通过观察讨论,使幼儿掌握食物的贮存方法等,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方法
与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相比,幼儿饮食营养教育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营养对幼儿 健康的影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幼儿的口味需要常常和营养需要相矛盾等。因此,在幼儿园进行饮食营养教育,教师应当根据幼儿对食物的选择和对营养的理解特点,以及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一)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初浅的饮食营养知识,并结合实物 或模型加以演示,从而帮助幼儿尽快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幼儿对饮食营养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水果宝宝的漂亮衣服”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小班幼儿出示各种水果实物或水果模型,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演示。
(二)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是指幼儿对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动作、基本生活技能进行反复练习,从而加深 印象,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认知到动作技能或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一定的动作练习才 能巩固,因此幼儿的一些饮食技能和饮食习惯的获得需要采用行为练习法。例如,儿童餐前洗手、餐后漱口的习惯,以及正确使用勺子、筷子的技能,都必须在教师和家长的具体指导下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三)讨论评议法
讨论评议法是指教师通过安排语言交流活动,让幼儿参与饮食营养教育过程,为他们自 己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得出结论提供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掌握饮食营养知识。讨论评议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能鼓励他们对他人的言行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其判别是非的能力。讨论评议法通常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饮食营养话题展开讨论。例如夏天到了,教师就“为什么不能多吃冷饮”或“能不能用饮料替代白开水”等问题让儿童进行讨论,最终使幼儿辨清是非,主动选择正确的行为。
(四)实践操作法
实践操作法是指教师设计多项与饮食营养教育有关的活动,让幼儿参与,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教育。实践操作法的运用,使幼儿的饮食营养教育活动变得更为直接和生动,有效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例如,组织幼儿参观食品超市,丰富关于食品的经验,师生共同采购食品,共同加工原料,让儿童参与制作营养食品,在学习操作的同时,巩固其营养知识,养成其饮食习惯。
(五)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丰富他们关于营养的感性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因为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借助游戏的形式,可以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养成习惯。例如,玩游戏“食品魔法袋”,可以发展幼儿用手辨别不同食品的能力,激发他们主动进食的兴趣;玩游戏“酸甜苦辣”,可以丰富幼儿关于营养食品的感性知识,认识多种食物,并能区分蔬菜和水果中甜、酸、苦、辣的不同味道;玩游戏“外出就餐”,可以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就餐礼仪,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