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真相---打破观察幼儿的惯性思维

资料更新:2021-11-16
浏览次数:208

传统的儿童观察
     让我们认真回忆并品酌一下那些所谓对孩子的观察(以幼儿游戏活动为例):在早区域活动中,是否有游走于各个活动区的“乱窜”者?在建构区里,是否有总是推到、破坏别人作品的“捣乱分子”?在娃娃家里,是否有只顾着扮演自己的角色,而对所发生的“事件”视而不见的“漠视”行为?作为观察者,你是怎样分析和理解这些“特殊”行为的?是他们对游戏活动不感兴趣?还是教师所准备的游戏材料不够新颖、丰富?或是他们在某些能力方面的发展还未达到相应水平?以及,他们可能会是……这些“特殊”行为是否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呢?作为教师,你又在观察的背后给予了孩子怎样的支持呢?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即观察不止是视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而且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之为知觉的高级形式,人们也把它称为思维的知觉。
打破惯性思维的观察实践
     观察是行动研究的工具,是教师了解儿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观察应当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而不是随心所欲。比如我今天的观察点是“材料”还是“儿童”?是“个别事件”还是“集体反应”……等等。而观察的依据就是“课标”“指南”,这也是我们分析儿童的依据,更是后续对游戏进行调整的依据。只有吃透“课标”“指南”才不会跑偏,才是遵循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规律,才能够真正做到“放手游戏,发现儿童”,否则“放手”就成了“放纵”“放任”,流于形式。
    以笔者今天的观察为例:我的观察点是“材料的投放”和“教师的观察状态”。
    “材料的投放”——教师给孩子投放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低结构的吗?材料是怎样投放的?材料是自然生态的吗?是源于生活的还是纯自然的?能否让他们的游戏有真实感?对于这些材料,孩子的探索空间大不大?是否是可移动、可组合的?材料的种类有哪些?积木?滚筒?木箱?废旧物品利用?材料投放的数量充足吗(数量太少,孩子游戏受拘束,缺少细节)?是否分类陈列?是否便于取放(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材料的玩法是否有限制?材料的使用空间受不受限制?游戏结束后是谁在收纳整理?孩子会收纳整理吗?
    “教师的观察状态”——老师有没有做到“睁大眼、竖起耳”,老师有没有最大程度的放手?有没有最小程度的介入?怎样介入的?老师在观察什么?是定区域观察的,还是定个人或小组观察的,还是定材料观察的?老师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困惑我需要和老师们进行探讨?我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有没有觉得笔者像是“十万个为什么”?像不像那个想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几岁的孩童?不仅仅如此,作为观察者,尤其是儿童的观察者,既要像放大镜,能够透过观察收集儿童多维度的成长过程与细微的变化,发现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闪光点,也要像显微镜,能够透过幼儿的游戏行为,去理解、认同他们特有的学习方式,并寻找到最佳的契机给予支持。这就需要观察者——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壁垒,用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去观察每一个儿童。就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成长的真相,而不再是“想当然”的为儿童好。
    观察儿童的你,今天追问了吗?

地址: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办柳烟路吉的堡浅水湾幼儿园
电话:029-83338095 029-83338096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83338095 83338096

招生热线
83338095 83338096